黑眼鹎

Common Bulbul Pycnonotus barbatus

黑眼鹎(英文名:Common Bulbul,学名:Pycnonotus barbat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非洲最常见的鸣禽之一,亚种别称“三色黑眼鹎”“索马里鹎”“多氏黑眼鹎”等,因头部深色羽冠与红褐色虹膜而得名。体长15–20厘米,雌雄同型,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至南非的多种人居与灌丛环境,并近期扩张至西班牙南端。其适应力极强,在破碎森林、果园、花园及海拔3000 m以下均可见。

外形特征:成鸟头顶略呈尖形羽冠,眼先与眼周绒黑,上体暗灰褐,尾羽全黑而中央及外侧羽缘稍褐;喉至上胸暗褐,向下逐渐转淡,腹羽灰白,尾下覆羽白色常带浅黄缘。嘴、腿黑色,虹膜棕红至暗褐。雌鸟略小。幼鸟面部较灰褐,上体色淡,尾下覆羽纯白,羽质松软。十个亚种以羽色深浅、下腹及尾下覆羽黄色多少、耳羽白斑大小等差异区分:如inornatus下体较灰;arsinoe头及喉几乎全黑;tricolor尾下覆羽鲜黄;layardi头顶及脸全黑;dodsoni具黄色尾下覆羽且胸斑重;somaliensis耳羽白斑大而明显等。

鸣叫特征:鸣声洪亮而从容,由3–7个短促、断续的音符组成,常见短语如“wee! wee-hoo-hoo”“quick-chop-toquick”等,持续0.8–2秒,间隔3–6秒重复;个体拥有2–9种短语,近邻共享,3公里以外即无重叠。休息时有轻柔的“cheedle”低语;警戒时发出尖锐连续的“kik-kik-kik”机枪声;雄鸟在冲突或向雌鸟致意时会伴随拍翅展示发出颤音。

生活习性:为典型的泛栖灌丛鸟,除连续原始森林、无灌丛草原和赤裸沙漠外几乎无处不在,尤喜河岸林、果园、次生灌丛、村庄花园及海拔3000 m以下的竹丛、咖啡园等。留鸟,局部干旱区干季短距离游荡。成对或家族群活动,非繁殖季可聚集达百只的大群。以果实为主(占70%以上),兼食昆虫、花蜜、种子与小蜥蜴;能倒悬取果,探花吸蜜,空中飞捕昆虫,亦会啄食建筑上的蜘蛛。旱季依赖水源,常到人工喂食点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北非3–9月,西非全年,东非及南部8–3月,部分雌鸟可年育两窝。一夫一妻制,雌鸟单独筑杯状巢于1–5 m高的枝叉间,用干草、细根、蛛丝及人发等物,内衬细纤维,巢外径7.5–12厘米。每窝2–5枚卵,雌鸟孵卵12–15天,双亲共育雏10–17天;雏鸟离巢后40天内仍受喂养。常见被斑翅凤头鹃及多种金鹃寄生,天敌包括伯劳、猫、猫鼬等。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鹎相比,黑眼鹎具黑色眼先与红褐色虹膜,尾下覆羽白色或带黄色,鸣声短语化。在杂交带与暗色鹎(红眼鹎)及好望角鹎(南非鹎)外形相似,可通过虹膜颜色、尾下覆羽黄色程度及鸣声差异加以辨别。亚种间辨识要点见“外形特征”。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数量庞大,利比里亚估计150万对,莫桑比克南部5000万只以上,已适应人类环境,分布范围在埃及等地仍扩张。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北非摩洛哥至突尼斯,并记录于西班牙塔里法;撒哈拉西缘至红海及埃及尼罗河谷;西非塞内加尔至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加蓬至刚果;东北非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高地;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至南非东、南部。非繁殖区:局部干旱区干季短暂游荡,总体为留鸟。

其他:曾被认为应拆分为四个独立种,但因羽色差异呈渐变且叫声几乎无区别,目前仍归为一种。多个被描述的微小地理族群已被合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眼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眼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