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鹎

Straw-headed Bulbul Pycnonotus zeylanicus

黄冠鹎(英文名:Straw-head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zeylanic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大型的、引人注目的鹎科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橙黄色的头部和脸部两条黑色条纹,分布于马来半岛至婆罗洲一带。曾广泛分布,但由于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数量急剧下降。

外形特征:黄冠鹎体型较大,约28至29厘米长,重80至93克。具有厚实的喙和健壮的腿。额头、头顶、眼下方区域呈金色,与从鼻孔附近延伸至眼后的一条细黑纹和宽大的黑须纹形成鲜明对比。额部的羽毛刚硬且刷状,微带棕红色;颈背、肩和背部为灰褐色,带有灰色条纹,边缘呈绿褐色,向臀部逐渐变为橄榄绿色。翅膀和圆形尾巴的内侧为棕色,外侧为橄榄绿色,尾羽尖端灰白。下巴、喉咙和胸部白色,胸部有灰色斑点和细小白条纹;其余下体淡灰色,腹部颜色最浅,大腿为灰褐色,下尾覆羽为淡黄色,侧面有黄色边缘。虹膜红色或栗色,喙黑色,腿为棕色黑色,爪黑色。雌雄相似,雌鸟平均稍小,虹膜可能较暗,呈红棕色。幼鸟色泽较暗,条纹不明显,头部偏棕色,虹膜为棕色或浅棕色。

鸣叫特征:其歌声丰富而响亮,主要由重复的两音节短语构成,旋律优美,起伏有致,常持续以共鸣的二重唱或合唱形式出现。觅食和准备休息时还会发出低沉的咕噜声或微弱的叽叽喳喳声。

生活习性:几乎独占河流和溪流沿岸地带,通常被阔叶常绿森林和次生林环绕。常见于低矮的浆果树和悬垂于水面上的灌木丛中。偶尔会进入公园般的环境、灌木丛、相思树(Albizia)种植园和农田,罕见于红树林,避免连续的森林。主要生活在低地,马来西亚半岛海拔可达240米,而在婆罗洲中部山区森林峡谷中至少历史记录显示可达到1500米(最高记录1800米)。食物以浆果、水果、种子为主,也吃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通常以小型家庭群的形式出现,通常由3至6个个体组成,有时多达八个,从下层林冠到树冠。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为1月至9月。筑巢期在马来西亚半岛记录为12月至7月,产卵期为1月至6月和8月;在婆罗洲,产卵期记录为12月至3月,11月和8月发现蛋和雏鸟。巢为较大的浅杯状,由细枝、根须、草和植物纤维构成,常融入细长藤蔓和小攀缘蕨类的根茎作为绑定和伪装。巢高1.5至6米,通常位于沿溪流的小树树枝分叉处(有时悬于水上)或空旷地或次生林中突出的植被中,较少见于低果园或种植园的树上,如芒果树或橡胶树。每窝产2枚卵,孵化和离巢期未知;巢中的雏鸟和离巢雏鸟由双方父母共同照料;已记录到离巢雏鸟群体数量为两个。

区别辨识:黄冠鹎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头部色彩和面部的黑色条纹,以及更为浑厚的歌声。幼鸟与成鸟相比,色彩较为暗淡,条纹不明显。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CITES II级。全球估计成熟个体数在600至1700之间。由于过度捕捉和栖息地破坏,黄冠鹎在其分布范围内几乎灭绝。在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爪哇岛已实际灭绝。因其丰富的歌声而成为受欢迎的笼鸟,过度捕捉是主要威胁,导致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在马来西亚半岛,直到1990年代还较为常见,现在除了一些保护区外,全境不规则分布,稀少或稀疏。在婆罗洲极为罕见,捕捉压力极大。新加坡的情况有所改善,曾在主岛上罕见,甚至可能灭绝,但现有人工放归的个体在公园和军事控制的适宜生境中数量增加。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来半岛、新加坡和婆罗洲(除南部外)。在爪哇岛已灭绝,在泰国南部可能已灭绝,在苏门答腊岛极为罕见。

其他:黄冠鹎在东南亚尤其是印尼非常受鸟类爱好者追捧,因其出色的歌唱能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冠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冠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