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角百灵(英文名:Temminck's Lark,学名:Eremophila bilopha),是雀形目百灵科角百灵属的鸟类。小型鸣禽,以其独特的黑白面部图案和头顶的‘小角’著称,广泛分布于北非至中东地区,包括毛里塔尼亚西北部至叙利亚和伊拉克。这种鸟在干燥的沙漠平原和低丘陵地带生活,以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
外形特征:漠角百灵体长约13-15厘米,体重约38-39克。成鸟整体呈淡沙色,雄鸟头部特征鲜明,有黑色的Zorro面罩,黑色喉咙,以及狭窄的黑色‘角’或耳羽簇。雌鸟和幼鸟颜色较暗,头部图案仍然可见,但‘角’较短。雄鸟的额头下半部、眼周到脸颊为白色,与黑色形成对比,前额至后颈为沙色带些微粉红,上体沙色略带锈色,翅膀和尾巴黑色,下体白色,侧面略带锈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黑色区域定义稍模糊,‘角’更短。幼鸟上体红色,下体苍白,背部有淡色边缘的红色斑点。
鸣叫特征:漠角百灵的鸣叫声为高音的哨音,通常在展示飞行中发出,声音类似“Tsu tsi tsu-tsu,tsu-tsu”。飞行叫声为音高而忧郁的siit-di dit。
生活习性:漠角百灵栖息于开放的平坦平原,主要位于真沙漠边缘,也出现在完全贫瘠的景观中。它们偏好石质或压实的土壤,避免软沙。在北非,它们生活在年降水量200-250毫米的草原区域和高台地上,有艾菊(Artemisia)灌木或Stipa或Lygeum草。它们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北非可高达1000米。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2月至5月,主要在4月中旬开始。漠角百灵可能是一夫一妻制,独居且有领地意识。雄鸟的求偶飞行非常短暂,上升至大约20-25米,悬停歌唱后垂直降落回地面。巢穴建在地面上,通常靠近灌木,内部直径7厘米,由草、根和小树枝构成,顶部覆盖柔软的草尖。每窝产卵2-4枚,平均孵化期为13-14天,幼鸟在10-12天后离开巢穴,几天后就能飞行,15-16天后完全独立。
区别辨识:漠角百灵与角百灵属的其他成员相比,具有更红的羽毛,而非棕色灰色,脸部图案中缺乏黄色。成鸟的‘角’和黑白面部图案是其显著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大部分分布区,漠角百灵常见到相当普遍,但在某些地区稀少。在以色列,种群自1980年代以来明显下降,可能因栖息地丧失所致。
地理分布:漠角百灵分布在北非至中东,从毛里塔尼亚西北部和摩洛哥向东至叙利亚和伊拉克。在北非,它们在撒哈拉西部(乌格拉纳特平原)、摩洛哥(高原)、阿尔及利亚(拉古瓦特)等地常见,而在突尼斯(尤其是Chott Rharsa)稀少。在中东,它们在约旦(阿兹拉克地区第三常见的百灵)、伊拉克西部沙漠、叙利亚的塔德穆尔(帕尔米拉)地区、沙特阿拉伯北部沙漠局部常见,而在科威特稀少。
其他:漠角百灵的种群在以色列和其他地方可能正在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尽管如此,在其广阔的分布区内,这是一种常见的鸟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漠角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