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歌百灵(英文名:Red-winged Lark,学名:Mirafra hypermetra),是雀形目百灵科歌百灵属的鸟类。东非稀树草原中体型最大的百灵之一,体长21–23厘米,重44–68克。其最显著特征是飞行时显露的红褐色翼斑及胸侧黑色斑块,背部具鳞状斑纹,下体浅淡。分布呈斑块状,自坦桑尼亚东北部经肯尼亚、索马里南部至埃塞俄比亚中部裂谷地带,海拔上限1350米,栖于干燥开阔的稀树草原。本种常与阿西歌百灵相混淆,但体型更大、尾更长、胸侧具黑斑,且分布区极少重叠。鸣声多变,由哨音及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组成,常在灌丛顶部或短距离炫耀飞行中发出。
外形特征:红翅歌百灵体型大而壮实,具粗长锥形喙及显著长尾,鸣唱时偶立小冠羽。指名亚种具明显的淡黄褐色眉纹;头顶与上体呈红褐至褐棕色,密布黑色纵纹;飞羽红褐色,在收拢的翼上形成明显翼斑,飞行时尤为醒目;次级飞羽色更褐,外缘淡黄褐;尾羽褐,外缘宽黄褐色,外侧尾羽缘更宽;下体色泽变化大,从黄褐至浅黄,胸部中央具黑色纵纹,渐变为红褐纵纹,并在胸侧汇成暗色胸斑(羽磨损时此斑常不明显);眼褐色;上喙暗灰角色,下喙较淡呈粉灰色;腿粉灰至灰白,有时略带褐粉。两性同色。幼鸟体色更深,上体羽缘淡色,胸部斑点较模糊,胸斑不明显。亚种C. h. gallarum色更淡更灰,胸斑小或缺如。
鸣叫特征:鸣唱为响亮而能远传的哨音序列,持续1–15秒(平均3秒),同一乐句很少重复超过5次即转入新变奏。可发出长达数分钟的延长歌,内含频繁模仿,曾记录一只个体在15分钟内模仿16科20种鸟,包括其他百灵、扇尾莺、燕、椋鸟、鸨、麦鸡、夜鹰、鼠鸟、蜂虎及犀鸟等。鸣唱多自突出栖枝发出,也见于地面或短距离炫耀飞行中。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开阔的稀树草原及散生树木的草地,海拔可达1350米;在分布重叠区较哨兵歌百灵更偏好干燥低地,且更常停落于灌丛及小树。通常留鸟,但可能作局部游荡;肯尼亚恩古利亚曾有夜间趋光的迷鸟记录。以直翅目昆虫、白蚁及少量种子为食,地面取食为主,偶跃起捕捉飞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东非为11月至翌年1月,索马里为6月;单配制,具领域,全年鸣唱。雄鸟作费力而短促的鸣唱飞行。巢为地面浅坑,位于草丛基部,内衬草及细根,并以悬垂植被编成穹顶。每窝1–4枚卵;孵卵及育雏细节尚缺资料。
区别辨识:与相近的阿西歌百灵相比,红翅歌百灵体型更大,尾明显更长,喙平均更长,胸侧具黑色斑块;两者分布重叠区狭窄,极少同域出现。与同属的基多普歌百灵在羽色、鸣声及形态测量上均有显著差异,且遗传研究表明后者与夏氏歌百灵关系更近。亚种C. h. gallarum色更淡更灰,胸斑缩小或缺如。
保护现状:IUCN: NE(尚未单独评估)。原与基德坡歌百灵合并评估时为无危(Least Concern)。在适宜生境内局部常见,但分布范围相对狭小。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肯尼亚、索马里南部、坦桑尼亚东北部及埃塞俄比亚中部裂谷(阿瓦什地区)。非繁殖区域:资料未显示明显迁徙,可能仅在局部游荡。
其他:分类历史上,本种与基多普歌百灵曾被视作同一物种,并长期置于广义的Mirafra属。基于遗传、形态及鸣声的综合研究,现已将两者分立,并归入Corypha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翅歌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翅歌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