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歌百灵

Dune Lark Calendulauda erythrochlamys

沙丘歌百灵(英文名:Dune Lark,学名:Calendulauda erythrochlamys),是雀形目百灵科短嘴百灵属的鸟类。以沙红褐色为基调,上体有深色条纹,下体自颏以下是白色和淡斑纹。这种百灵鸟是唯一演化出在世界上最干旱之一的纳米布沙漠生存能力的鸟类,分布范围局限于纳米比亚西部的库伊塞布河至科伊查布河之间。

外形特征:沙丘歌百灵长约16-18厘米,雄鸟体型略大,重26-33克,雌鸟体重25-29克。其腿长,中等体型,羽毛相对单一。头部特征明显,有白眼眉,眼周和颧骨处有暗色条纹,上体沙红褐色,下体白色带淡斑纹。嘴尖细而圆锥状,鼻孔有悬羽,翅膀稍尖长,尾较翅短。雄雌羽毛相似,幼鸟上体有淡色羽尖,胸部斑点更明显。

鸣叫特征:雄性沙丘歌百灵的歌声独特,由一系列10-13个简单的音符组成,随后是一短哨音和快速颤音,持续2-2.5秒。在繁殖季节,雄鸟会从地面或灌木发出歌声,有时也会在空中展示。两性都会发出咔哒声的接触或警报叫声。

生活习性:沙丘歌百灵栖息于纳米布沙漠的沙丘系统和邻近的沙质河床,偏好有植被的区域,如Stipagrostis草和nara瓜(Acanthosicyos horridus)。它们主要以昆虫、蜘蛛和种子为食,采用地面觅食策略,通过跑跳和挖掘寻找食物。在早晨和傍晚最活跃,成对活动,利用双标水法测定的平均野外代谢率为雄鸟97千焦/天,雌鸟88千焦/天。

生长繁殖:沙丘歌百灵通常在雨后繁殖,主要在一月至四月间,有时一年可育成1-4窝。它们是单配偶制和领域性的,雄鸟全年唱歌,尤其在繁殖季节。巢由雌鸟建造,位于草丛中,呈深杯状,内部厚铺草料。一窝产卵1-2枚,孵化期为13-14天,仅由雌鸟负责,孵化成本高昂。雏鸟由双亲喂养,以昆虫为主食,约在11-12天完全长出羽毛,12-14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沙丘歌百灵与非常相似的巴氏歌百灵相比,腿较长,喙较短,上体几乎无条纹,胸部条纹较少、更小且颜色更浅。雌雄羽毛相似,幼鸟上体有淡色羽尖,胸部斑点更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沙丘歌百灵的分布限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从库伊塞布河(Walvis Bay)到科伊查布河(Lüderitz),主要栖息在纳米布沙漠的沙丘和相邻的沙质河床。

其他:沙丘歌百灵曾被归类于Alauda、Mirafra和Certhilauda属,2009年被重新分类至Calendulauda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沙丘歌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沙丘歌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