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山雀

White-fronted Tit Sittiparus semilarvatus

白额山雀(英文名:White-fronted Tit,学名:Sittiparus semilarv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白额山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前方有一明显的白色标记,延伸至眼和喙之间。雄鸟全身黑色,雌鸟则为深棕色腹部。鸣声为一系列下降的高音调‘piu-piu piu’,同时发出快速的断奏颤音。

外形特征:体长约13厘米,中等体型,喙大而尾长,羽毛主要为黑色。雄鸟额头至上颊白色或淡黄褐色,其余部分黑褐,上部光泽深靛蓝,胸部略带蓝色光泽,背部羽毛基部有隐蔽的白色颈斑。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额头至脸颊呈扩散状黄白色,下体颜色较淡或偏赭褐色,最长的尾下覆羽尖端白色。幼鸟类似雌鸟,年轻雄鸟下体更暗或近黑色,大覆羽尖端稍淡。

鸣叫特征:鸣声包括短促尖锐的‘psit’,更高音的滚动‘tsuit’或金属质‘zeeeeet’,有时组合成长串的‘sit-tsuit-suit-suit’;亦发出连续的‘tsi-tsi-tsi-tsi-tsi’或‘zit-zit-zit-zit-zit’,有时以‘tsre’或‘tsree’开头或结尾,伴随较长的‘tsee-tsi-tsi’。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包括森林边缘、次生林和林地,偶尔出现在灌木丛地带。通常独居、成对或形成多达十只的小群,也可见于混种觅食群。害羞且难以察觉,觅食于树冠中上层,移动迅速,偶尔在下层植被中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知之甚少。二月初观察到成对寻找巢穴,三月中旬成鸟喂养离巢幼鸟,五月发现处于繁殖状态的成鸟。具体繁殖细节不明。

区别辨识:与其他山雀属物种区分明显,特别是通过头部的白色标记。不同亚种间的差异在于翼部的额外白色标记以及羽毛颜色的细微变化。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和南部的棉兰老岛。在吕宋岛的北侧Sierra Madre山脉和北吕宋岛局部常见,但在棉兰老岛(nehrkorni亚种)的观察记录极少。

其他:近年来菲律宾大规模的森林破坏严重缩减了这一羞涩且隐秘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额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额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