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雀

Coal Tit Periparus ater

煤山雀(英文名:Coal Tit,学名:Periparus ater),是雀形目山雀科黑冠山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的褐头山雀。以针叶林为其主要栖息地,耐寒并善于储藏食物以备冬需。体长约为11厘米,其特征为两道白色翼斑和颈背部的白斑,或有时可见尖状的黑色冠羽。该物种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体长约10至12厘米,体重约7.2至12克。头部黑色并带有光泽,喉颈部有大面积黑色条带,翼上有两条白色翼斑,枕部有一条宽白纹。上体灰色或蓝灰色,两翼有明显翼斑。下体白色,两胁至腹部呈灰至肉桂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冠部光泽较弱,肩部和覆羽颜色略偏绿色,翼羽稍暗或边缘色更灰。幼鸟头部和颈背烟灰色,白色颈斑较小且偏黄,上体偏暗灰,翼羽边缘深灰,下体黄色,脸颊和耳羽泛淡黄色,胸腹深棕或更灰。

鸣叫特征:发出连续的短促‘dee’或‘see-see’叫声,用于群体间的联系。歌曲似尖锐的‘if-he, if-he, if-he’,频率高且节奏快,尤其在1月至6月间常见,秋季亦可听到。北非种群还有一种‘currr’的叫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温带湿润的针叶林,但在不同地区适应性强,可见于多种森林类型。冬季形成小群,与其他褐头山雀混群。食物多样,包括种子、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偏好从锥果中取出种子。在冬季,红血细胞含更多线粒体,以产生更多热量。会访问花园觅食。

生长繁殖:筑巢于腐朽树干的洞穴中,低至地面,巢由苔藓、毛发和草紧密编织而成,内部衬以兔毛或羽毛。每窝产卵7至11枚,通常在5月繁殖,每年繁殖一次。

区别辨识:欧亚大山雀褐冠山雀区别在于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与褐冠山雀一样具有两条白色翼斑,而欧亚大山雀仅有一条。种内不同亚种间存在颜色深浅和色调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包括北非。在中国大陆,主要见于针叶林地带,具体分布高度随地区而异,从海平面至海拔1800米,部分地区可达2050米。在喜马拉雅山区,冬季活动于1800至3810米之间。

其他:在实验室研究中,煤山雀在能量负平衡时倾向于在变化的觅食地点觅食。它们在听到猫头鹰叫声后会增加晚间体重。在食物获取率低的情况下,早晨会尽快增加体重,直到达到一个拐点,之后体重增加速度放缓。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煤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煤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