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枕山雀

Rufous-naped Tit Periparus rufonuchalis

棕枕山雀(英文名:Rufous-naped Tit,学名:Periparus rufonuchalis),是雀形目山雀科黑冠山雀属的山雀科鸟类。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至西北部,包括印度、中国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图尔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该物种具有黑色的胸部围兜和醒目的白色脸颊,常见于高海拔地区的针叶林中,使用石块开裂坚果。

外形特征:棕枕山雀是一种中到大型的山雀,身长约为13厘米,体重介于11.4至14.7克之间。其特征为短而尖的冠羽和明亮的白色脸颊。雄鸟头部至冠羽为黑色或略带蓝黑色光泽,颈背有小块白色斑点,边缘呈暖褐色。上体呈深灰色,轻微橄榄色(东阿富汗和北巴基斯坦地区更浅)。尾羽颜色与背部相似,翼覆羽深灰色,边缘泛蓝灰。黑色的胸部延伸至腹部上方,下胸侧、上腹侧和腋窝处为棕红色或淡肉桂色,下腹和下腹侧为灰色,尾下覆羽淡棕至肉桂色。虹膜棕色,喙黑色,腿呈铅灰色至黑色。雌鸟与雄鸟非常相似,但平均而言,冠羽光泽较弱,胸部和腹部上方的黑色较暗淡且范围较小。幼鸟外观类似成鸟,但冠羽和顶冠较暗,上体更多橄榄棕色,下体淡灰棕色。

鸣叫特征:棕枕山雀的叫声多样,包括哀怨的‘cheep’或‘peep’和短促的‘sip’,常组合发出如‘sip-sip-sip, pee-sip, sih-pee, puu-sih-pu, tu-si-si’,还有低沉尖锐的‘chut’或‘chut-chut’以及快速的‘trrrr’,类似大山雀的叫声。有两种歌曲:一种用于领地标记,由最多6个吹哨音后跟快速颤音或嗡嗡声组成;另一种用于领地防御,是一系列变化的吹哨音后跟下滑音。

生活习性:棕枕山雀栖息于高海拔的针叶林,如云杉、冷杉、雪松和松树为主的森林。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它常见于杜松林,中央喜马拉雅山脉扩展到云杉-橡树林、白桦林和杜鹃花丛。也出现在开阔地带的灌木和树木山坡上。繁殖季节外,少量个体会降至较低海拔。食物以小型无脊椎动物、种子和浆果为主,巢中幼鸟完全喂食昆虫和幼虫。利用树皮裂缝或树枝作为敲打种子和坚果的‘砧板’。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7月,实行一夫一妻制。雄鸟求偶时会展翅半开,抖动翅膀,围绕雌鸟跳跃并发出柔和的啾啾声。巢由两性共同建造,主要由苔藓、动物毛发、羊毛和羽毛构成,位于树干或树桩低处的洞穴或壁龛中,有时也会在地面的陡峭河岸孔洞中。每窝产4至6枚蛋,孵化由雌鸟承担,双亲共同喂养雏鸟。

区别辨识:棕枕山雀黑冠山雀极为相似,区别在于前者胸部黑色围兜更大,飞羽接近黑色,后者下腹部为灰色而非棕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棕枕山雀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西北部新疆西部、阿富汗西北部和东部、巴基斯坦西部和北部、尼泊尔西部至中部(卡利甘达基峡谷)。在中亚和阿富汗繁殖高度为1800至3000米,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北部为2200至3700米,在尼泊尔西部为2400至4000米,在中国西北部为2900至3500米。非繁殖季节会降至更低海拔。

其他:在印度北部常见,在尼泊尔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在分布范围内局部常见,但在西中国较为少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枕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枕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