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丝鹟

Grey Silky-flycatcher Ptiliogonys cinereus

灰丝鹟(英文名:Grey Silky-flycatcher,学名:Ptiliogonys cinereus),是雀形目丝鹟科丝鹟属的优雅鸟类,常见于中美洲的山地森林中,包括墨西哥西北部至危地马拉。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长尾和羽冠,以及蓝灰色到暗灰色的羽毛,腹部和尾下覆羽带有变化的黄色。

外形特征:灰丝鹟体型纤细,长度介于18.5至21厘米之间,头部有突出的羽冠,尾部长而优美。雄鸟标本种具有蓝灰色的头部(包括羽冠)和上身,暗色眼后纹;翅膀和尾巴黑色,尾基有白色横带;下巴和眼上区为淡白色或棕白色,喉咙和胸部灰色,腹部白色,两胁金橄榄色或黄色,尾下覆羽鲜黄;虹膜深色,有窄白色眼环;喙和腿黑色。雌鸟头部和羽冠灰色,上身灰褐色,两侧和两胁棕色,腹部白色。幼鸟外观似雌鸟,但下方颜色更淡。亚种molybdophanes比标本种更深色,雄鸟上方更深的蓝灰色,两胁的橄榄色更局限且呈橄榄绿色;雌鸟也更深色,除了尾下覆羽的黄色。otofuscus与前者相似,但上身颜色更浅,耳侧更暗,下身的灰色在腹部延伸不那么远,雌鸟的背部更灰,臀部和尾上覆羽更亮,胸更暗。pallescens与标本种相似但更淡更灰,雄鸟的下巴、喉咙和眼上区灰白(而非棕白),耳侧更灰少棕色,雌鸟也更淡更少棕色,有灰帽和喉咙与背部和胸部形成更鲜明对比。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tu whip, tu whip”叫声,第二声调更高且更强调;干燥的“chi-che-rup che-chep”和鼻音的“k-lik”;飞行中的咔哒声。安静的歌声是一系列颤音的“chuck”音符,高音的“seep”音符和轻柔的口哨。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000至3500米的松树(Pinus)、橡树(Quercus)和杜松(Juniperus)的山地森林,冬季会下降至较低海拔。主要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尤其是槲寄生(Loranthaceae)的浆果对其数量至关重要;捕食空中昆虫时会从栖木飞扑。一般居民鸟,但在冬季会向低处移动,偶尔进入邻近的栖息地;在云林附近,如墨西哥的Xalapa,11月至3月间,常在1300米高度以双或三至六只的小群体出现。

生长繁殖:在墨西哥,5月底在塔毛利帕斯州有两只正在建造的巢,6月在莫雷洛斯州发现有雏鸟的巢。开放的杯状巢由橡树猫须、粗黑毛发和植被构成,内部垫有硬挺的Usnea苔藓,大的片状苔藓通过蜘蛛网附着在外壳上,放置在9米高的橡树上。一窝产2枚蛋;孵化和离巢期未知。

区别辨识:与其他丝鹟科成员相比,灰丝鹟的长尾和羽冠以及独特的色彩模式是主要的区别特征。不同亚种之间在颜色深浅和部分细节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大部分分布区内普遍到相当普遍;在墨西哥西北部(索诺拉州)较为罕见。在全球32个重要鸟类区域中被发现,包括墨西哥的七个保护区。尽管目前没有明显风险,但由于其全球分布范围有限,长期关注是必要的。被列入‘Partners in Flight Watchlist’,被视为中等保护关注。每年合法收获用于笼鸟贸易的数量超过4000只。在墨西哥Xalapa附近的云林残余地带,它是槲寄生的重要传播者。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包括墨西哥西北部至危地马拉。偶尔有迷鸟记录出现在美国南部。

其他:灰丝鹟是丝鹟科中的独特物种,与黑丝鹟有亲缘关系,而非真正的鵙。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丝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丝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