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颈岩鹛

Grey-necked Rockfowl Picathartes oreas

灰颈岩鹛(英文名:Grey-necked Rockfowl,学名:Picathartes oreas),是雀形目岩鹛科岩鹛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岩鹛科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喀麦隆南部、尼日利亚北部以及中非地区的加蓬和刚果西北部。以独特的灰颈和长尾著称,常在雨林中岩石地带活动,尤其偏好靠近水源的地方。该物种的分布呈斑块状,各族群间可能相互隔离。

外形特征:灰颈岩鹛的体长约为33到38厘米,尾部占约14厘米,体重介于200至250克。头部几乎无羽,前额和上喙基部皮肤呈粉蓝色,后冠和颈背皮肤为深红色,两颊和眼周覆盖黑色裸皮。上体和尾部呈暗蓝灰色,翼羽黑,形成明显的色带。颈部、喉部至上胸为淡灰色,其余下体为柔和的柠檬黄色至淡黄褐色。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脚银灰色,肌肉发达。雌雄相似,幼鸟头部颜色不明显,尾部较短。

鸣叫特征:灰颈岩鹛通常较为安静,已知发出的叫声包括短暂的嘶嘶声‘wheet’,以及喂食时的‘peep’声和巢边的低沉‘ga-a-a’声。

生活习性:偏好位于雨林中的崎岖地形,常与大石块、洞穴和溪流相伴。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喀麦隆的山地可达海拔1800米。活动范围局限,非迁徙种,可耐受一定程度的人类干扰。

生长繁殖:在雨季繁殖,每年筑巢两次,通常在洞穴、大石下或路桥下集体繁殖。巢由泥巴、根须和纤维构成,形状似杯,平均含2枚蛋,孵化期21至24天,雏鸟期约24天。存在巢穴破坏现象,主要因同类相食和捕食导致。

区别辨识:白颈岩鹛相比,灰颈岩鹛的颈部呈灰色,头侧和颊部有黑色裸皮,而白颈岩鹛的颈部为白色,头侧和颊部为黑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西南部至加蓬西南部和刚果共和国西南部,包括比奥科岛。

其他:灰颈岩鹛在当地文化中受到尊重甚至敬畏,是生态旅游和鸟类观察的重要对象,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非法捕捉,其数量受到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颈岩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颈岩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