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顶鹛鸫(英文名:Blue-capped Ifrit,学名:Ifrita kowaldi),是雀形目蓝顶鹛鸫科蓝顶鹛鸫属的鸟类。这种小型昆虫食性的鸟类,拥有独特的蓝色冠羽和黑色中央斑点,颈部中央有一小片赭色区域,面部侧面呈赭色,眼睛上方有白色条纹,眼周有环状纹。广泛分布在新几内亚的山地森林中,主要栖息于海拔1460至3680米的地带。
外形特征:蓝顶鹛鸫体长约16-17厘米,体重34-36克。雄鸟具有黑色冠羽尖端宽大闪亮的蓝色,头部中央有黑色斑点,枕部中心有小块赭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眼后线较淡赭黄色。幼鸟外观似雌鸟,但前额为赭黄棕色,翼覆羽顶端赭黄。成年鸟上体暗橄榄棕色,翅膀和尾巴更偏红棕色。
鸣叫特征:其鸣叫声为快速而略带嗡嗡声的5或6个音符,先升后降,类似‘zig-zig-zig-zig-zig-zig’;同时,还会发出一系列响亮、尖锐、音乐般的升降音调,类似婴儿玩具挤压时的声音。觅食时会发出三音节的‘jitji-jit’声。
生活习性:蓝顶鹛鸫栖息于新几内亚的山地森林,尤其偏好苔藓森林,通常在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处。它们可能是定居性鸟类,以昆虫为主食,偶尔食用软果。它们在低矮处觅食,甚至在倒木上寻找食物,行为类似啄木鸟,会在树干和树枝上攀爬,利用尾巴支撑,探入苔藓中寻找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可能覆盖旱季中期至晚期、雨季开始和雨季晚期。巢穴为深碗状,由绿色苔藓和一些蕨叶构成,内部铺有细丝或根须,一般建于离地面约3.6米高的树苗上。每次产卵一枚,卵白底带稀疏的黑紫色斑点和斑块,平均尺寸为25.8×20.7毫米。
区别辨识:蓝顶鹛鸫最显著的特点是蓝色的冠羽和面部标记,以及其独特的鸣叫声。与同类物种相比,它在新几内亚山地森林中的分布和习性使其容易辨认。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的韦兰山脉和纳索山脉东部,包括胡安半岛,至欧文斯坦利山脉。主要在繁殖区域内活动。
其他:蓝顶鹛鸫的羽毛和皮肤含有毒素,被认为是抵御天敌的一种策略。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顶鹛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顶鹛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