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鹱

Buller's Shearwater Ardenna bulleri

灰背鹱(英文名:Buller's Shearwater,学名:Ardenna bulleri),是鹱形目鹱科Ardenna的鸟类。体型较大的海鸟。显著特征为独特的暗色'M'翼型图案和鲜明的黑白羽色对比。分布于太平洋区域,繁殖于新西兰北部外海的Poor Knights群岛。

外形特征:成年灰背鹱体长约46-47厘米,翼展可达97-99厘米,体重介于342-425克之间。上体呈蓝灰色,具有一条从三级飞羽至初级覆羽的黑色条纹,初级飞羽亦为黑色,两黑区间以较淡的灰色相隔,有时在强光下几乎呈现白色。下体亮白,头部的灰色延伸至眼高位置,脸颊的白色显著,尾部楔形,尾羽深色,喙和虹膜均为深色。幼鸟羽色已似成鸟,刚出壳的雏鸟覆盖着灰色绒毛。

鸣叫特征:发出高音调、远距离传播的哀号、尖叫或吼叫,无论是在飞行还是在繁殖地都能听到,与灰鹱的叫声非常相似。在海上可能大多保持沉默。

生活习性:偏好亚热带汇聚水域的海洋和远洋环境。在繁殖季节集中于亚热带汇聚线以北和南纬33°以南的海域,冬季迁徙至北太平洋的亚北极水域(北纬35-50°,东经160-180°)。以鱼类、鱿鱼和甲壳类为主食,偶尔跟随船只如捕鱼拖网船获取残渣。

生长繁殖:繁殖期始于10月左右,持续约半年。单产一卵,孵化期约51天,父母轮流孵化和觅食,周期大约每4天一次。雏鸟孵化后约100天离巢。

区别辨识:与其他海燕相比,灰背鹱体型较大,上体有独特的'M'形条纹,下体纯白,与较小的海燕如鹱属明显不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全球估计数量约250万只,主要繁殖地集中在新西兰北岛外的Poor Knights群岛。

地理分布:繁殖于新西兰北岛东北部的Poor Knights群岛。非繁殖期分布于北太平洋亚北极区域,澳大利亚东部海域,以及南美洲西海岸至智利中部水域。

其他:历史上曾被毛利人大量捕食,也曾遭受野猪的严重捕杀。自1936年清除野猪后,种群数量有所恢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背鹱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