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王鹟(英文名:Golden Monarch,学名:Carterornis chrysomela),是雀形目王鹟科金王鹟属的鸟类。色泽艳丽的小型王鹟,因通体闪耀金黄、头颈呈火橙红、喉部具黑色围兜及白色“泪滴”斑而极易识别。它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俾斯麦群岛的各类型森林中,海拔自海平面至一千四百米均有记录。
外形特征:体长12.5–14厘米,体重13–15.5克。雄鸟指名亚种:前额与头顶橙至火橙,枕部、耳羽、颈侧、肩及下背至上尾覆羽深金黄;上背、尾黑色;翼黑色,翼覆羽金黄,最内侧三级飞羽金黄,其余三级飞羽外缘金黄;额基、眼先、眼周及颏至胸中央黑色,仅眼下有一小白斑;胸以下为金黄;虹膜黑褐;喙石板蓝至灰蓝色,端部色深;腿暗灰至黑色。雌鸟整体暗橄榄黄,眼下具特征性小白斑,翼与尾色略深,下体带橙调。幼鸟似雌鸟,但喙基黑色,下喙基部黄。各亚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羽色深浅及黑色比例:melanonotus 背部黑色增多;kordensis 黑色喉部更阔;aurantiacus 黄色更深;aruensis 头顶橙更浓;pulcherrimus 雄鸟背黄,雌鸟上体更淡;nitidus 上体泛橄榄,飞羽与尾羽具灰绿边缘;whitneyorum 体型略大,黄色更鲜亮;tabarensis 黄色更饱和。
鸣叫特征:雄鸟常鸣唱。鸣唱为悦耳、响亮、滚动的“ditoweet duweet duweer teerteerteer”,亦混杂短促与悠长、圆润与嘶哑的啾啾、尖叫及“咔嗒”声,伴随频繁击喙;另有低柔的啭鸣。叫声包括刺耳鼻音“chit”、吱喳鼻音“whit-we-wei”及激动时的粗哑“swetch”,雌鸟亦会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季风林、山地林、河岸林,尤喜林缘、林窗及倒木区。海拔0–750米,局部可达1400米。普遍留鸟,仅在新不列颠的巴宁山有一次迷鸟记录。主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直翅目昆虫。常单独、成对或混群活动,与黄腹噪刺莺、华氏鹩莺等共觅食。动作活跃,多在树冠及外缘叶丛间觅食,亦在林缘下层活动;能悬停或空中追击昆虫。兴奋或警戒时会耸起冠羽并抖动尾羽,性不甚畏人。
生长繁殖:繁殖期5–12月。具领域性。雄鸟求偶时立于水平枝,低头朝雌鸟,颈羽竖起,上下抖尾,随后抬头重复动作并换枝。雌雄共同筑杯状巢,置于小树冠层水平枝上,离地面最高15米,其余繁殖细节不详。
区别辨识:金王鹟通体金黄与黑色对比鲜明,眼下方白色“泪滴”斑是重要辨识特征。不同亚种间依羽色深浅及黑色覆盖范围区分:kordensis 黑色面罩最小,雌雄差异小;aruensis 头顶橙更艳;pulcherrimus 雄鸟背无黑;nitidus 上体带橄榄绿;tabarensis 黄色最饱和。与同属其他种相比,体型小、羽色金黄及眼下白斑组合独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未受威胁,普遍或局部常见;新几内亚雨林样地密度约每十公顷十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分布于新几内亚主岛及附属岛屿、俾斯麦群岛。指名亚种 chrysomela 分布于新爱尔兰、新汉诺威;aurantiacus 位于新几内亚西北部低地与塞皮克—拉穆盆地;melanonotus 见于卫吉、巴坦塔、萨拉瓦提、米苏尔等西巴布亚群岛及鸟头半岛;kordensis 限于比亚克岛;nitidus 分布于新几内亚南部与东部、休恩半岛及德恩特卡斯托群岛;aruensis 见于新几内亚南部低地、跨弗莱河至普拉里河流域及阿鲁群岛;pulcherrimus 位于纽爱尔兰西北方外海的焦乌岛;whitneyorum 分布于纽爱尔兰东外海的利希尔群岛;tabarensis 见于纽爱尔兰东外海的塔巴尔群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金王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金王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