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王鹟

Moluccan Monarch Symposiachrus bimaculatus

摩鹿加王鹟(英文名:Moluccan Monarch,学名:Symposiachrus bimaculatus),是雀形目王鹟科黑王鹟属的鸟类。体形修长、尾较长的王鹟科鸣禽,分布于印尼北摩鹿加群岛至南摩鹿加群岛(自摩罗泰岛、哈马黑拉岛向南至塞兰岛和安汶岛)。上体石板灰色,下体及尾下白色,尾端具白色角斑;塞兰岛及安汶岛种群喉胸部橙黄色,面部黑色块斑较小,其他种群具大块黑色面罩及喉斑。

外形特征:体长14–16厘米,体重9–16克。雄鸟额、颊、耳羽、颏及喉黑色;头顶及上体灰色或蓝灰色;飞羽较褐;尾大部黑色,外侧尾羽端白;颈侧及喉侧橙栗色,胸腹转为白色;虹膜深褐;嘴深蓝或珍珠灰色;腿灰色至黑灰色。雌鸟喉部橙栗色。亚种 diadematus 雄鸟具黑色额,前冠可变白或橙栗色,下体大部白色,颊及下耳羽橙栗色;雌鸟喉部橙栗色。亚种 nigrimentum 似原先合并的眼镜王鹟指名亚种,但尾白部减少。

鸣叫特征:指名亚种的鸣唱为快速、带鼻音的双音节哨声,常伴细弱、颤抖或下倾的哨音。亚种 diadematus 发出短促沙哑的“shuk”后接喘息般哨声“tut-tut-tut-tut-tut-tut-toooo”。常见叫声为短促刺耳的“chet”。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原始及次生热带、亚热带密林、林谷及毗邻灌丛,在塞兰岛可至800米,在哈马黑拉岛可达450米,通常避开海岸低地。成对或单独活动,常加入混合觅食群。在林下层至中层积极觅食,偶尔到树冠或地面;主要通过啄取藤蔓、疏松树皮及叶丛中的昆虫,亦悬停或短飞捕捉飞虫,尾常展开。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稀少,推测与眼镜王鹟相似。巢呈杯锥形,由细树皮条、植物纤维、草、枯叶、种毛、苔藓、地衣及蛛丝构成,置于灌木、小树、竹、幼树或悬垂藤蔓的垂直叉枝上。

区别辨识:与同域眼镜王鹟相比,摩鹿加王鹟尾白部较少;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雄鸟头及下体色型及雌鸟下体斑纹:指名亚种黑色面罩大且喉胸黑色,diadematus 前冠多变且下体以白为主,nigrimentum 似眼镜王鹟指名亚种但尾白减少。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均限于印尼摩鹿加群岛。指名亚种分布于北马鲁古的摩罗泰、哈马黑拉及巴占;亚种 diadematus 分布于比萨岛及奥比岛;亚种 nigrimentum 分布于南马鲁古的塞兰岛及安汶岛。

其他:曾被视为眼镜王鹟的亚种,后基于形态、鸣声及基因数据独立成种;基因研究显示其与斑翅王鹟关系更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摩鹿加王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摩鹿加王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