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黄鹂

Dark-throated Oriole Oriolus xanthonotus

黑喉黄鹂(英文名:Dark-throated Oriole,学名:Oriolus xanthonotus),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分布于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邦加岛、爪哇以及西南部婆罗洲的低地森林,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外形特征:雄鸟头部至颈部、上背及胸部黑色,余部上体金黄色;翅膀黑色,主翼羽边缘略带白色,次级飞羽边缘淡黄色;尾羽黑色,除中央两根外,其余尾羽内缘有黄色斑块;腹部乳白色,具深色纵纹;虹膜血红色;喙橙色或红褐色;腿蓝灰色。雌鸟冠部橄榄色,上体橄榄黄,臀部更黄;下体白色,喉部及胸部暗灰色,腹部具深棕色纵纹,侧腹更黑,尾下覆羽黄色。幼鸟似雌鸟,但喉部较白,仅微具纵纹,次级飞羽覆羽具红褐色边缘。

鸣叫特征:其鸣唱为富有旋律的笛音“tu-u-liu”,最后一音节上扬;亦会发出四音节的“peu-peu-peu-poh”,前三音平缓而液态般悦耳,最后一音降调鼻音;还有“eeeeee-yopp”或“kou-wit”的叫声,首音节上升,第二音节下降,每2-4秒重复一次,有时持续数分钟。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原始森林和高大的次生林,如混合龙脑香林,林缘,次生林,高大种植园,泥炭沼泽森林和开阔地带的高树。通常在树冠至中层活动,有时单独或成对,偶尔加入混群。食物包括浆果、果实(如山竹果和无花果)、昆虫(如苍蝇幼虫和鳞翅目成虫及幼虫)。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显示在泰国南部5月有筑巢行为,马来西亚半岛2月和6月有筑巢记录,8月有幼鸟乞食行为;在苏门答腊6月有巢中雏鸟记录。巢为深杯状,由草、竹叶和其他叶片构成,悬挂在林缘树高处;在北婆罗洲,巢由细枝、纸皮树皮条和其他植物纤维编织,内部铺垫细腻材料,外部装饰苔藓和蜘蛛茧,位于地面6米高的树叉间。

区别辨识:巴拉望黑喉黄鹂非常相似,但后者分布于婆罗洲北部,可通过地理分布和细微的外观差异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新加坡自1941年已灭绝,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数量显著减少,被列为“易危”。虽然在次生林和森林边缘也能生存,但数量低于核心低地森林中的数量。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以及西南部婆罗洲。在菲律宾、泰国Hala-Bala野生动物保护区、马来西亚Taman Negara国家公园和Pondok Tanjung森林保护区、苏门答腊Way Kambas国家公园、婆罗洲Gunung Gading国家公园和Danum Valley保护区内也有分布。

其他: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与巴拉望黑喉黄鹂同一物种,现在认为可能与菲律宾黄鹂淡色鹂形成超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黄鹂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黄鹂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