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鵙鹛(英文名:White-browed Shrike-babbler,学名:Pteruthius aeralatus),是雀形目莺雀科鵙鹛属的小型鸟类,广泛分布于东部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地区,从北部缅甸至柬埔寨南部。雄鸟羽毛独特,腹部清洁白色,背部黑色,灰背,具有白色眉毛和两道鲜艳的橙色条纹接近翼尖;雌鸟外观相似,但色彩较淡,黑色替换为灰色,橙色变为黄绿色。通常在山地森林中成对或小群体活动。
外形特征:红翅鵙鹛体型健壮,雄鸟头部黑色,具显著白色眉毛,翅膀黑色带有鲜明的黄色至栗色次级飞羽,尾巴短黑;雌鸟头部灰色,有时带微弱的浅灰色眉毛,上体褐色至橄榄绿,翼部橄榄绿色,下体颜色更淡。幼鸟特征不详。成年雄鸟头、颈略呈光泽黑色,与白色超眼纹形成对比,背部灰蓝色,尾部均匀黑色,翼部黑色,仅部分初级飞羽有白色边缘,形成飞行中的醒目白色楔形图案。
鸣叫特征:鸣唱为有力的系列音符,每二至三音节间有轻微停顿:“dyudyu-dyu-dyudyu!”
生活习性:红翅鵙鹛栖息于山地森林,常加入混合鸟群,偏好在中海拔森林的树冠层活动,以多种昆虫和浆果为食。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常被观察到在混合物种群中活动。
区别辨识:雄性红翅鵙鹛的独特组合——白色超眼纹、白色下体和明亮的栗色次级飞羽——在整个分布范围内独一无二。雌鸟与棕腹鵙鹛类似,但后者上体橄榄绿,喉部灰色,下体橙黄色,容易通过良好视角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以及中国西藏、四川、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
其他:红翅鵙鹛曾被认为是爪哇红翅鵙鹛的一个亚种,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支持其独立物种地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翅鵙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翅鵙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