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凤鹛(英文名:White-bellied Erpornis,学名:Erpornis zantholeuca),是雀形目莺雀科白腹凤鹛属的鸟类。白腹凤鹛属的唯一物种。体小,约11-13厘米,重8-17克,拥有突出的冠羽,颜色为橄榄绿或金褐色,下体灰白色,尾下覆羽黄色。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婆罗洲,常见于多种森林环境中。
外形特征:白腹凤鹛的上体呈黄绿色,下体灰白,尾下覆羽明亮的黄色。具有短而直立的冠羽,方形尾巴,喙大部分淡色、尖锐且略弯,腿较短且纤细。成鸟和雌雄相似,幼鸟较暗,上体和次级飞羽带棕色调。
鸣叫特征:鸣声为短暂高音的下降颤音“si’i’i’i’i”,或升降的“ss ss ss se se se se”,或仅上升且快速连续的颤音“chechecheche”。典型叫声为响亮刺耳的鼻音“nher-nher”或“jeeer-jeeer-jeeer”,穿插着嘁嘁喳喳的音符和干涩的颤音。
生活习性:白腹凤鹛主要以小型蚱蜢、蟋蟀和其他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浆果、软无花果和花蜜,偶尔食用种子。它不如其他凤鹛类群居,全年可见单个个体,有时成对或小群活动,经常与莺类和其他小型鸟群混合。频繁出现在树冠下层和较高的灌木丛中,常倒挂如山雀。
生长繁殖:繁殖习性信息缺失。
区别辨识:与色彩相似的莺类相比,白腹凤鹛的特征在于其明显的羽冠。不同亚种间颜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体更绿或下体更灰,某些亚种上体带有轻微的棕色调。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至婆罗洲,具体国家有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台湾、泰国和越南。
其他:白腹凤鹛曾被误认为是'白腹凤鹛',实际是与鸣禽中的Vireonidae科关系最近的物种,目前归入Vireonidae科,成为少数旧世界代表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腹凤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腹凤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