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伯劳(英文名:Northern Shrike,学名:Lanius boreali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大型的伯劳科伯劳属鸟类,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东北亚的开阔地带。成鸟具有浅灰色的上体,黑色眼罩,翼下可见白色斑点,下体呈淡灰色并带有模糊的条纹。幼鸟颜色较深,具更多条纹。分布于北美的北极森林及北极苔原边缘,冬季南迁至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
外形特征:中型鸟类,体长23-25厘米,翼展30-35厘米,体重60-80克。头部较大,尾巴较长。成鸟上体灰色,下体白色,翅膀和尾巴上有黑白相间的对比图案,脸部有黑色眼罩,臀部白色。喙粗壮,带钩状,下颚基部冬季变为淡棕色。眼罩狭窄,通过眼眶延伸到耳羽区域,被白色的眉纹所边界。翅膀上有白色斑点,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尖端有狭窄的白色。尾巴长而渐尖,中央尾羽黑色,向外逐渐变宽的白色尖端,最外侧尾羽大面积白色。雌雄相似,但雄鸟的棕色调较少,眼罩更深,翼和尾羽更黑,平均有更多的白色,喉咙更白,胸部的斑纹更稀疏。
鸣叫特征:灰伯劳的叫声包括响亮的啸叫和一系列复杂的歌声,能够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虽然它们的歌声并不著名,但在冬末(二月至三月)尤其是在晴朗的日子里,两性都会唱歌。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的灌木林和柳树丛生的环境,冬季出现在沙丘、灌木田或农业区的篱笆行。单独活动,常在显眼的枯木或电线杆上栖息。在北美,可能与呆头伯劳在冬季重叠分布。以肉食为主,猎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飞行时有起伏,观察其翼上的白色斑点。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灰伯劳会在北极森林和苔原边缘的开阔地带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和孵化等繁殖行为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有所研究。雌雄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树枝和草构成,位于灌木或低矮树木中。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约18天,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
区别辨识:与呆头伯劳相比,灰伯劳体型略大,颜色更浅,眼罩更窄,特别是在眼眶处颜色较浅,鼻须白色,额头无黑色,眉纹更宽更明显,眼下方有白色新月形标记(呆头伯劳缺乏)。幼鸟颜色较深,有更广泛的条纹,眼罩不明显。在某些个体中,眼下方除几根羽毛外缺乏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的北极森林和北极苔原边缘,包括拉布拉多、魁北克至阿拉斯加西部。非繁殖季南迁至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偶尔会抵达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马州、密苏里州、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
其他:灰伯劳与西方灰伯劳在西古北界被认为是近缘种,但根据羽毛和mtDNA差异,自2017年起被视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伯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