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鹊鵙(英文名:Yellow-billed Shrike,学名:Lanius corvinu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有时被误称为棕背伯劳,但这容易与亚洲热带地区的棕背伯劳混淆。本物种是非洲热带地区常见的居民鸟,从塞内加尔向东至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栖息于森林和其他树丛环境。
外形特征:黄嘴鹊鵙身长32厘米,拥有渐长的尾巴和短翅膀。成鸟上部羽毛呈斑驳的棕色,下部羽毛带有条纹的淡黄色。它具有棕色的眼罩和锈色的翼斑,喙为鲜黄色。雌雄相似,但雌鸟的两胁有紫红色斑点,而雄鸟则为红棕色,这些斑点通常在飞行、展示、领地争斗或整理羽毛时可见。幼鸟的翼羽边缘呈淡黄色。腿和脚为黑色,喙为黄色,即使在幼鸟中也是如此。其叫声尖锐,常发出swee-swee和dreee-too的叫声。
鸣叫特征:黄嘴鹊鵙的叫声多样,包括嘈杂的叽喳声、尖叫和沙哑的嗡嗡声,通常由群体集体发出,主对也可能二重唱。
生活习性:这是一种显眼且群居的鸟类,总是成群出现,常排列在电话线上。它栖息于非洲撒哈拉以南至赤道以北的干旱灌木草原和林地。在不利天气条件下,它们也会在地面觅食,甚至像欧乌鸫一样从土中拉出蚯蚓。已记录到它们食用枣子。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理位置而异,通常在雨季期间,如塞内加尔的6月至8月,冈比亚更南地区为7月至10月,加纳和尼日利亚全年大部分月份,肯尼亚为1月至2月及4月。一夫一妻制。合作领土繁殖,平均每个繁殖群体有12个成员(6至25人),其中只有1对繁殖伴侣,其余均为帮手(通常是繁殖对的后代),帮手负责保卫领地、预警捕食者、喂养孵卵或育雏的雌鸟,以及雏鸟和离巢幼鸟。巢由繁殖对建造,部分成员协助,耗时1至4周完成,是一个大而松散的开放杯状巢,由树枝、草构成,有时还会有叶子,内衬细草茎和根须,位于树或灌木丛中,高度1.5至10米,通常隐藏在茂密的树叶中。每窝产2至6枚蛋,通常为3至4枚,蛋壳颜色从奶油色到红色或绿色,带有灰色和黄褐色斑点。替换窝常见。孵卵由雌鸟承担,期间由雄鸟和帮手喂食,孵化期15至18天。雏鸟由雌鸟照顾,由雄鸟和帮手喂食(帮手将食物带给雌鸟),雏鸟期18至20天。幼鸟离巢时仍无法飞行,由全体成员喂食,约45至50天后独立。巢寄生现象罕见,例如在加纳,160个巢中只有一个被非洲杜鹃寄生。繁殖成功率相对较低,加纳仅为25%,57%的366枚蛋孵化,大多数窝在暴风雨和强风中丢失,只有44%的159只雏鸟成功离巢。首次繁殖年龄未知,但在六年的研究中,没有一只当年出生的幼鸟开始繁殖。
区别辨识:与其他伯劳属鸟类相比,黄嘴鹊鵙的显著特征是其非常长的尾部和独特的黄色喙。雄鸟和雌鸟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但雌鸟的两胁有明显的紫红色斑点,而雄鸟则是红棕色,这些斑点仅在特定行为中可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黄嘴鹊鵙分布于非洲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具体国家包括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苏丹、苏丹、多哥和乌干达。
其他:黄嘴鹊鵙的全球趋势未量化,但其种群似乎稳定。减少农业杀虫剂的使用和保护分散的传统农业半开放生境可能是确保这一物种未来的最有效保护措施。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嘴鹊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嘴鹊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