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山椒鸟(英文名:White-bellied Minivet,学名:Pericrocotus erythropygius),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美丽的山椒鸟,由英国医生兼自然学家托马斯·卡文希尔·杰顿于1840年命名。雄鸟上体黑亮,面部、颈部和背部呈蓝黑色,橙色胸部斑块明显,其余腹部为白色,翼部有白色标记,尾部黑色而臀部橙色。雌鸟上体灰暗,翅膀和尾部黑色,喉咙和腹部白色,臀部同样为橙色。主要分布于印度的干燥落叶森林。
外形特征:雄鸟的头部、颈部、背部及肩羽为蓝黑色,光泽亮丽,胸部有一圆形橙色斑块,腹部白色。雌鸟上体灰暗,翅膀和尾部为黑色,具有白色的喉部和腹部,臀部橙色。两性皆有白色翼斑。雄鸟尾部黑色,带有橙色臀部,翅膀上有白色标记。成鸟体长约18.5至20厘米。
鸣叫特征:鸣唱包括断断续续且音调极高的‘seeu’音符,伴随‘chup’和‘tsip’音符,以及细长的哨声和清脆的口哨声,持续时间较长。叫声包含各种流利但间隔开的音符,有时在飞行中形成更为连贯的序列,如‘tittit-trit-tirrit-trit..’。接触叫声为柔和的‘tchip’。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的干燥灌木丛、草地、稀树草原、干燥的耕作区伴生有灌木和零星树木、篱笆和荆棘灌木丛。常出现在较干燥的区域,如岩石覆盖的斜坡,有时甚至在半沙漠地带。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蚱蜢和蜘蛛,也捕食空中飞虫。成对或小群体活动,较少栖于树冠,倾向于低矮的灌木、长草乃至地面捕食。
生长繁殖:在树梢高处筑巢,巢为杯状,由小枝条编织而成,加入蛛丝以增强巢的坚固性。通常产四枚卵,孵化期为17至18天,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但双亲共同育雏。
区别辨识:雄鸟的黑白色羽毛搭配橙色臀部和胸部斑块使其易于识别。雌鸟的灰黑色上体、白色喉部和腹部,以及橙色臀部也具有显著特征。与同类相比,其黑白橙的色彩组合和行为模式容易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包括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东部至比哈尔邦,南至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在班达夫加尔国家公园、吉尔国家公园、马德哈夫国家公园、穆杜马拉伊国家公园和萨特普拉国家公园等地有记录。
其他:存在两个亚种:P. e. albifrons,分布在中缅平原;P. e. erythropygius,分布在印度半岛(旁遮普邦和拉贾斯坦邦到比哈尔邦和迈索尔)。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腹山椒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腹山椒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