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鹃鵙(英文名:White-bellied Cuckooshrike,学名:Coracina papuensis),是雀形目鹃鵙科鸦鹃鵙属的鸟类。中等体型、体色浅灰的鹃鵙,雌雄通体淡灰,腹面雪白,具细小黑色眼后纹,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新几内亚至所罗门群岛的低地林区和城市绿地,种群普遍稳定且局部丰富。
外形特征:体长22–29厘米,体重55–80克。雄鸟指名亚种:头、背及上翼覆羽淡灰色,腰与尾上覆羽更浅;自嘴基经眼至耳羽后方具黑色细带;初级飞羽黑色、外缘灰色,次级飞羽外缘多灰色;尾略凹,黑色,端部淡灰;颏白,喉胸淡灰,腹部至尾下覆羽雪白;翼下覆羽及腋羽白色;虹膜深褐至黑,喙黑,脚灰至黑色。雌鸟黑色面罩较暗淡呈煤黑色。幼鸟面罩灰色而非黑色,上体及胸具褐白杂斑;亚成鸟上体灰色更浅,下体除胸为灰色外余皆白色。各亚种差异体现在体色深浅、翼缘颜色、面罩大小及下腹横斑有无等方面。
鸣叫特征:发出微弱、带鼻音而拖长的双音节“whee-eeyu”或“wee-yeer”,似鹦鹉叫声,另有如风铃的连串杂声,以及尖细的“kisseek”或“ker-serk”。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至海拔1650 m的多种生境:桉树林、稀树草原、河岸林、雨林、海岸林、次生灌丛、红树林、椰林、柚木及南洋杉人工林、农田及城市花园。主要为留鸟或局部游荡;澳大利亚干季有局部游荡,昆士兰秋季向北部及海岸移动,春季至夏季进入维多利亚;少量经托雷斯海峡岛屿迁徙。多单只、成对或三五成群活动,在树冠至中层缓速移动,从叶间啄食昆虫,亦飞捕或翻飞追逐猎物,偶悬停,偶尔下地觅食。
生长繁殖:澳大利亚全年繁殖(7月除外),南新几内亚记录在8月、10月、12月至翌年1月及3–6月。双亲共筑小型浅杯巢,材料为细枝、树皮、草、叶、藤蔓并以蛛丝缠绕,外饰地衣,置于树叉上距地7–10 米。每窝卵1–3枚,双亲轮流孵卵21–22天,育雏期22天,巢成功率52.9%。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相比,以淡灰体色、雪白喉胸腹及小型黑色面罩为特征;与极幼的黑脸鹃鵙区别在于体型更小,喉胸纯灰无黑色耳羽斑。亚种间差异需综合体色、面罩大小、下腹横斑及体型判断。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北摩鹿加群岛、东小巽他群岛(基萨尔、卢昂、塞尔马塔)、西巴布亚群岛、新几内亚北部与西部低地;俾斯麦群岛、路易西亚德群岛、所罗门群岛北部与中部及东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与东部沿海(金伯利至卡奔塔利亚湾、约克角半岛至东南沿海)。非繁殖期:北澳亚种h hypoleuca 可能迁至凯群岛与阿鲁群岛。
其他:系统分类史复杂,曾将form ingens、robusta等视为独立种,分子研究证实均为本种之内;目前承认15个亚种,其间存在渐变及命名调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腹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腹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