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腹鹃鵙(英文名:Bar-bellied Cuckooshrike,学名:Coracina striata),是雀形目鹃鵙科鸦鹃鵙属的鸟类。属于山椒鸟科鸦鹃鵙属,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至菲律宾,苏门答腊和婆罗洲。该物种以灰暗的体色和黄色锐利的眼睛著称,具有地理变异的外观,特别是在腹部和臀部的条纹上。常见于低地和丘陵森林,森林边缘,以及混合物种的觅食群中。
外形特征:斑腹鹃鵙体长24-32厘米,体重98.2-128克。雄鸟成鸟整体呈深铅灰色,除黑色的眼前区和眼圈外,翅膀和尾巴大部分为黑色;腹部到尾下覆羽颜色较淡。雌鸟背部暗灰,下背至尾上覆羽有黑白色条纹,面部和耳羽深色;翅膀和尾巴黑色,腹部和下体有黑白条纹。幼鸟具细小的黑、灰和浅褐色条纹,翅膀和尾羽边缘明显为白黄色。
鸣叫特征:斑腹鹃鵙经常发出响亮的刮擦声尖叫,通常为下降音调系列,包括‘klee kleep’、‘keeuk-keeuk’、‘sic sic sic’、‘tliu k’liu’和‘kliukliukliu’等。
生活习性:斑腹鹃鵙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淡水沼泽森林、次生林、灌木丛,甚至退化森林中。它们也能适应橡胶和椰子种植园、果园等环境。活动高度从中层到树冠,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活动,以昆虫为主食,如螳螂、蜻蜓、甲虫和鳞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于4月至5月,巢筑于树叉上,由苔藓、树叶、地衣和根须构成,有时掺杂泥土,位于地面以上21米处。每窝产两枚蛋,淡灰色,带有薰衣草色和红棕色斑点,大雏鸟仅由雌鸟喂养。
区别辨识:斑腹鹃鵙与其他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腹部和臀部的条纹程度和模式。雄鸟和雌鸟的差异在于条纹的存在与否和颜色深浅。不同亚种之间在大小、颜色和条纹分布上有显著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尽管其全球数量似乎因栖息地破坏而减少,但下降速度并不快,因此被评估为无危物种。在泰国-马来半岛,被视为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南亚至菲律宾,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包括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群岛、以及众多小岛屿如Kangean Islands和Natuna Islands。曾在新加坡局部灭绝。
其他:斑腹鹃鵙有14个现存亚种,其中C. s. cebuensis已在宿务岛灭绝。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腹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腹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