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地鹃鵙(英文名:Ground Cuckooshrike,学名:Coracina maxima),是雀形目鹃鵙科鸦鹃鵙属的鸟类。拥有灰色上体与胸部,黑色翅膀,淡色眼圈,腹部带有细微条纹。其尾巴异常长,幼鸟上体有细腻的条纹。常见于澳大利亚内陆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偶尔出现在东部海岸。此鸟因其独特的外观与习性而引人注目。
外形特征:体型大,约31至38厘米长,体重介于124至155克之间。身体修长,腿长,尾部稍呈叉状,在鸦鹃鵙科中独一无二。头部、颈背、肩部和胸部为灰色,耳羽和眼周较深;背部至上尾覆羽为白色,有狭窄的黑色条纹;小翼羽灰色,其余翅膀黑色带绿光泽,外侧初级飞羽边缘白色;尾羽黑色,基部和尖端白色,外侧一对尾羽大部分白色;下胸和腹部白色,带有精细的黑色条纹;虹膜淡黄色;喙和腿为深灰色。性别间差异不大,幼鸟比成鸟暗淡,头到肩部有轻微的暗色条纹,眼睛颜色较深。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尖锐的哨音,以及嘁嘁喳喳的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地带,通常较为干燥,树木稀疏的环境,如低矮的桉树林(Eucalyptus)、金合欢灌木(Acacia)丛和三叶草(Triodia)草地,以及草地上有散落的树木或灌木的地方。偏好地面覆盖稀少甚至无覆盖的区域,常见于裸露的石质地面。活动模式可能随季节变化,但总体上被认为是游荡性的,没有固定的大规模迁移模式。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螳螂、蚱蜢、竹节虫和蚂蚁,偶尔食用种子和叶片。捕食时在地上行走或奔跑,头部左右摇摆。有时从树桩或栅栏上捕捉飞行中的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在全年,主要集中在8月至12月/1月,干旱地区雨后更为活跃。群体筑巢,有时合作繁殖,助手通常是前一年的后代。巢可变,从浅碗到深杯不等,由细干枝、根、树皮和草构成,用蛛丝绑扎,内衬柔软植被、苔藓或羊毛,位于距地面3至15米的水平树枝或树叉上;偶尔利用鹊鹩、白翅澳鸦或灰短嘴澳鸦的旧巢。每窝产卵2至3枚,偶尔4枚;孵化期未知;雏鸟由双亲喂养,常有助手协助,离巢期为29天。孵化成功率67%至73%,离巢成功率40%。
区别辨识:与其他鸦鹃鵙科鸟类明显区别在于灰白相间的头部与背部、黑色翅膀与尾部、白色下体以及细致的黑纹,以及显眼的淡色眼圈。幼鸟与成鸟相似,但条纹更细碎,眼睛颜色更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包括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北领地、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以及维多利亚的部分地区。偶尔出现在东部海岸。
其他:自1935年以来,该物种似乎扩展了其在昆士兰州和南澳大利亚部分地区自1930年代和1960年代以来的分布范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细嘴地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细嘴地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