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雀鹎(英文名:Marshall's Iora,学名:Aegithina nigrolutea),是雀形目雀鹎科雀鹎属的小型鸣禽,分布于印度西北部至斯里兰卡。其显著特征为雄鸟繁殖期头黑,尾羽具白色边缘,与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区别明显。
外形特征:白尾雀鹎体长约12-12.8厘米,体重10-14克。繁殖期雄鸟头部、上体除臀部外呈黑色,臀部为粉绿色,尾羽基部黑色而端部白色,翼羽有明显的白色斑纹,形成两道显眼的条纹,下体和脸部黄色。雌鸟全身绿色,尾部中间银灰色,翅膀上的黑色部分较少,下体颜色较淡,偏绿黄色。幼鸟似雌鸟,但在换羽后会获得成年鸟的尾羽颜色。
鸣叫特征:白尾雀鹎的鸣唱包括许多上下滑音,含有“tchoo-tchoo”双音节后接响亮金属声“chee-tchoo-tchoo-tchee”或“chee-chó-chi-choo”。叫声由2-4个音节组成,如“wheeti wheeti”或“twsee-ku-kee”或“tswee-twsee-tee-dik”,还有更少见的变体,加速的“jééz-whééz-zee-zee…”,类似雀科鸟的叫声。与黑翅雀鹎的长叫声不同,白尾雀鹎缺乏八度音阶下降的叫声。
生活习性:白尾雀鹎居住在平原地带,偏好带刺的金合欢丛林、灌木丛生的林地和沟壑。在北印度的德里附近,也见于锡索木(Dalbergia sissoo)树林的树冠层。它们全年留驻,但可能在印度西北部某些地区季节性移动。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单独或成对狩猎,加入混群觅食队列。在树梢和树冠叶子间觅食,常以杂技般的动作帮助扫视树叶。
生长繁殖:白尾雀鹎主要在6月和7月繁殖。巢由双方共同建造,是一个小巧精致的杯状巢,由纤维和草构成,内部稀疏铺有毛发,外部粘附蛛网加固,通常建在灌木叉或直接贴在金合欢或无花果树干表面,高度低至1米至最高3米。每窝产2-3枚蛋,偶尔4枚,双亲共同孵化并照顾幼鸟,包括吞食粪便囊或远离巢穴丢弃。
区别辨识:与黑翅雀鹎相比,白尾雀鹎具有更短的翅膀和尾巴,尾羽白色边缘宽大,翼上有更多白色斑点,喙较小。鸣叫声也存在差异,白尾雀鹎缺乏八度音阶下降的长叫声。雌鸟和幼鸟与黑翅雀鹎相似,但可通过尾羽的白色边缘和更尖细的尾羽形状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白尾雀鹎分布于印度西北部,从喜马偕尔邦南部到古吉拉特邦(至卡提瓦半岛)、北方邦和北中央邦,东部零星分布至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北部,以及斯里兰卡。
其他:白尾雀鹎在印度北部局部地区较为常见,但在其他地区的状态不确定,可能比记录显示的更为普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尾雀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