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钟鹊(英文名:Black Currawong,学名:Strepera fuliginosa),是雀形目燕鵙科噪钟鹊属的鸟类。大型黑色鸣禽,体型类似乌鸦,广泛分布在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Bass海峡岛屿。其主要特征为拥有巨大的黑色喙,黄色的眼睛,黑色羽毛上点缀着白色的翼尖和尾端。该物种在塔斯马尼亚地区常见,特别是在凉爽的温带雨林和湿润的桉树林中。由于其独特的鸣叫声和广泛的分布,黑噪钟鹊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形特征:黑噪钟鹊是一种大型的黑色鸣禽,平均长度约50厘米,体重雄鸟365至457克,雌鸟327至353克。拥有厚重而略带钩状的喙,喙的上颚有明显的弯曲,头部顶部扁平;尾巴长且末端圆润,翅膀宽大且尖端呈手指状。成鸟几乎全身黑色(随时间褪色变棕),翼下的白色区域形成白色翼斑,飞行羽带有白色尖端,尤其是外侧五根初级飞羽最明显,尾部有圆形的白色尖端;虹膜鲜黄;喙和腿均为黑色。雌雄相似,雄鸟比雌鸟大。幼鸟呈黑褐色,胸部有条纹,翼和尾的苍白区域为灰白色,喙为灰色至灰白色,带有淡黄色口裂,腿深灰色;虹膜暗黄色;亚成鸟颜色从深棕色到黑色,与成鸟相似但褪色,翼和尾的模式与成鸟相同但为灰白色,保留部分幼鸟的羽毛,喙黑色,淡黄色口裂持续至第二年,虹膜黄色。三个亚种仅在体型上有所不同:parvior比指名种小,比例上尾巴较短;colei是最小的,比例上尾巴最短。
鸣叫特征:黑噪钟鹊的叫声被描述为音乐般的“kar-week, kar-week”,长而连续的滚动的呱呱声,以及持续的叽叽喳喳尖叫,可能是同一叫声的不同变体。携食物的成鸟发出长笛般哨音。配偶间发出柔和的哨音和呱呱声。
生活习性:黑噪钟鹊在夏季栖息于湿润的高山森林,尤其是在凉爽的温带雨林和湿润的桉树林中;同时也会出现在高原环境,如灌木地、沼泽地和草甸。秋季和冬季,至少部分种群会以群体形式迁移到低地的桉树森林和林地以及城市环境中。在Bass海峡的岛屿上,它全年生活在较为干燥的森林环境中,同时也会出现在沿海灌木丛和沙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在10月至12月之间;幼鸟报告在11月,离巢幼鸟在12月。成对繁殖。巢由双方共同建造,直径约40厘米的粗框架,由树枝和细枝构成,内衬以细枝、草、根须和树皮条,通常置于高大的桉树叉间;可能翻修前一年的旧巢。窝卵数2至4枚,紫红色底色带有红棕色和紫色斑点,通常在较大端,平均尺寸约44 x 31毫米;幼鸟由双方喂养;强烈保护巢穴。其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黑噪钟鹊与灰噪钟鹊的clinking亚种容易混淆,后者具有白色臀部和较大的白色翼斑。与林渡鸦和小渡鸦相比,黑噪钟鹊体型相似但缺乏白色翼斑,且虹膜为黄色而非白色。与近亲斑噪钟鹊相比,黑噪钟鹊的喙更重,缺乏白色臀部和尾下覆羽。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King I 岛的 colei 亚种在澳大利亚被评估为 "Vulnerable"(易危),主要威胁是为农田清除本土植被。
地理分布:黑噪钟鹊是塔斯马尼亚和Bass海峡附近岛屿的特有种,主要栖息在塔斯马尼亚的中央高地,其他地方散见记录。在东北部的繁殖记录罕见。在Bass海峡的多个岛屿上都有发现,包括Hunter和Furneaux群岛组。历史上曾在Kent Group有记录,但目前状态不明。黑噪钟鹊在塔斯马尼亚的东南部霍巴特附近的花园和冬季Mount Wellington周围都有记录。
其他:黑噪钟鹊在塔斯马尼亚最受欢迎的两个国家公园Freycinet和Cradle Mountain-Lake St Clair周围的野餐区非常常见,经常受到游客的喂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噪钟鹊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噪钟鹊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