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钟鹊

Pied Butcherbird Cracticus nigrogularis

黑喉钟鹊(英文名:Pied Butcherbird,学名:Cracticus nigrogularis),是雀形目燕鵙科钟鹊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澳洲本土鸟类,以其独特的黑白色装扮而著称。成年个体头部、上胸、背部和尾部呈黑色,与白色的颈背、胸部、腹部形成鲜明对比,拥有长长的灰色喙,尖端呈深色钩状。这种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除了塔斯马尼亚州以外的地区,是该地区常见的物种。

外形特征:成年黑喉钟鹊长度约28至32厘米,体重介于105至159克之间。其特征在于黑色的头部、颈部和上胸部形成独特的罩状图案,与白色的颈圈和下体形成鲜明对比。翅膀上有一条宽阔的白色带纹,尾巴黑色,末端宽大,有明显的白色边框。眼睛呈红褐色或深棕色,喙为淡蓝灰色,前端黑色;腿呈深灰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头部和鞍部颜色略暗,颈圈较窄,带有灰色调。幼鸟则以棕色为主,缺乏白色的颈圈,上胸为浅黄色,下体为污白或奶油色。

鸣叫特征:黑喉钟鹊拥有极其悦耳的歌唱能力,其歌声被形容为‘魔法笛声’,丰富而清澈。它们的歌曲旋律多样,且会根据天气条件即兴创作复杂的曲调。常见三种类型的歌声:领地歌、繁殖歌和低语歌,每种都有其特定的场合和功能。

生活习性:黑喉钟鹊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和灌木丛地带,偏好尤加利树或金合欢树为主的环境。它们通常过着定居的生活,偶尔在季节变换时会有小范围的移动。它们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包括小鸟。觅食时,它们会从高处的有利位置俯冲捕捉地面的猎物,或追逐飞行中的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8月至12月,有时在异常降雨的干旱地区会在其他时间繁殖。筑巢由雌鸟承担,巢为深碗状,由树枝构成,内部铺有细根、树皮条、草、毛发和羽毛,位于树冠边缘的垂直分叉处。每窝产卵2到4枚,卵的颜色多样,包括橄榄绿、棕色、灰色或绿色,表面有棕色、红棕色或深棕色的斑点或斑块。孵化由雌鸟单独进行,持续大约19至21天。雏鸟由雌鸟独自照顾,成鸟和其他群组成员共同喂养。

区别辨识:灰钟鹊相比,黑喉钟鹊具有更明显的黑色头部和喉部,以及更开放的栖息环境。此外,其叫声音调更高。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黑喉钟鹊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除了塔斯马尼亚州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北部领土、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北部以及东部地区。

其他:黑喉钟鹊是著名的音乐灵感来源,多位作曲家曾将其鸣叫声融入作品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钟鹊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钟鹊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