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燕鵙

White-breasted Woodswallow Artamus leucorynchus

白胸燕鵙(英文名:White-breasted Woodswallow,学名:Artamus leucorynchus),是雀形目燕鵙科燕鵙属的鸟类。而是归类于燕鵙科,与山雀、伯劳和澳洲喜鹊有亲缘关系。

外形特征:成鸟头部和颈部呈深灰色,腹部白色,拥有蓝灰色的喙,尖端黑色。尾巴短而黑,脚部灰色,尾羽全黑,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燕鵙。雌雄外观相同,幼鸟头部和肩部羽毛较褐色,胸部带有淡黄色调,喙部棕色带暗色尖端。成鸟体长可达18厘米,体重介于35至45克之间。九个亚种在颜色、体型、翼展和喙大小上存在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快速的训斥声“pirt pirt”或“aerk aerk”,常在飞行中发出;也有鼻音的联系叽喳声,以及悦耳的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唱。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地带的树木散落处、农田、轻度森林和红树林,偶尔出现在森林空地,尤其常见于安达曼群岛。通常靠近人类居住区;常跟随牛群或水牛群。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1500米。在大部分范围内为留鸟,局部地区有游荡现象;澳大利亚有南北迁徙的行为。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西北部为3月至5月,菲律宾从3月开始,爪哇为4月至6月;澳大利亚从8月至次年2月(主要为9月至1月),在有利条件下可育两窝。有时合作繁殖,多达五只个体共同照顾一个巢。巢由两性共同建造,由树枝和草构成的无衬里的杯状巢,置于树洞、树叉或人造结构中,有时使用其他鸟类的旧巢。每窝产2至5枚蛋,通常为3至4枚;孵化和喂养由双亲完成,若有其他群体成员协助。孵化期和育雏期数据不可靠;离巢后的幼鸟由双亲和任何在场的帮手照料长达50天以上。

区别辨识:白胸燕鵙通过其深灰头颈、白色腹部和完全黑色的尾羽区别于其他燕鵙。幼鸟头部和肩部的褐色羽毛和胸部的淡黄色调也是辨识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分布区内普遍常见,但在帕劳主岛的上层草原较为罕见。在多个保护区中发现,如苏门答腊的Way Kambas国家公园、巴厘岛的Bali Barat国家公园和新喀里多尼亚的Rivière Bleue保护区。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澳新界和远东地区,包括安达曼群岛、印尼群岛、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和帕劳。

其他:1977年左右,白胸燕鵙在马来半岛西海岸殖民,可能从东苏门答腊穿越海域而来。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胸燕鵙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