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头鵙

Bornean Bristlehead Pityriasis gymnocephala

棘头鵙(英文名:Bornean Bristlehead,学名:Pityriasis gymnocephala),是雀形目棘头鵙科棘头鵙属的唯一物种。又名: 棘毛伯劳、婆罗洲棘毛伯劳,别名棘毛伯劳、婆罗洲棘毛伯劳。拥有独特的外观,头部顶部无羽毛且呈明亮的黄色至橙色,身体大部分黑色,大腿和喉部鲜红。分布于东南亚的婆罗洲岛,为该岛特有种,属于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棘头鵙体长22至26厘米,体重115至150克,体型粗壮,喙大而钩状,尾部短小,翅膀长且有力。雄鸟头部顶部无羽毛,颜色从亮黄到橙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至红色,耳羽炭灰色且似刚毛,面部、颈部及大腿鲜红色;身体大部分黑色,胸羽和肩羽炭灰色边缘黑色(形成鳞片状外观),有时侧翼羽毛带红色;翅膀上有白色斑块,类似于鹩哥,在飞行中可见;虹膜深红棕色;喙黑色;腿粉色至黄粉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侧翼羽毛始终为红色。幼鸟头部和颈部更橙红,耳羽红色,而非灰色,胸羽和侧翼斑驳红黑相间,大腿红色减少,眼环红色,腿部灰白色;随成长,大腿变黑,耳羽红色,颈后部斑点黑色,头部裸露处有少量红色羽毛。

鸣叫特征:棘头鵙频繁发出各种鼻音、哼鸣声和口哨声。群内成员间常发出不显眼的鼻音哼鸣以保持联系;单个响亮的口哨声,由每只群成员重复,用于联络;"pit-pit-peeoo",穿插着类似乌鸦的喋喋不休,常见于其鸣唱。此外,还有独特的声音组合,包括高音长调后跟低音等长音,接着快速五音节断奏,以及短暂的拖音。

生活习性:棘头鵙栖息于森林,尤其是原始龙脑香林和泥炭沼泽林的低地和丘陵地带。它们在小群体中活动,通常由数只组成,穿梭于树冠层。主要食物包括蚱蜢、蝉、竹节虫、甲虫、毛虫、蟑螂、白蚁和蜘蛛;偶尔捕食小型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也会吃些小果实。觅食时在树冠和次树冠层活动,有时也在高耸的树木中觅食。主要通过捕获方式获取食物,有时也进行短距离突袭。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很少。繁殖季节似乎在5月至10月,可能依赖于降雨和食物供应。可能是合作繁殖,几个成年个体协助筑巢和照顾后代。巢穴未被描述。一窝蛋的数量未知;已知的一枚蛋为白色,零星带有鲜艳的褐色和蓝灰色斑点,多数形成不规则的环状,尺寸为31毫米×25毫米。无其他信息。

区别辨识:棘头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无羽毛的头部顶部呈鲜艳色彩,以及独特的喙型和体态。与其他同属物种相比,其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包括头部的特殊颜色和刚毛状耳羽,以及胸部和大腿的红色。雌雄之间主要区别在于雄鸟的侧翼羽毛可能有变异性,而雌鸟的侧翼羽毛始终为红色。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棘头鵙分布于婆罗洲岛,包括低地至海拔600米,局部可达1000米的区域。主要栖息在原始龙脑香林、受扰动的龙脑香林、高地苔藓林、山地松林、海岸沼泽林和红树林,以及Acacia mangium种植园。

其他:棘头鵙对砍伐森林、次生林和山地森林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但需研究确定其完整的栖息地需求。尽管婆罗洲广泛的森林干扰可能对其有害,但其出现在多种生境中显示了一定的适应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棘头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棘头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