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钩嘴鵙(英文名:Tylas Vanga,学名:Tylas eduardi),是雀形目钩嘴鵙科泰拉钩嘴鵙属的鸟类。属于雀形目。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白色颈圈、黑色头部和通常呈赤褐色的下体。该物种主要栖息于东部雨林,偶尔在西部干燥落叶林中可见,其中白胸亚种更为常见。
外形特征:成年泰拉钩嘴鵙体型中等,长约20-21厘米,体重在35.5至54克之间。雄鸟具有黑色头颈部,绿色灰色的上体,上翼为绿灰色,初级飞羽深棕色,尾巴绿褐色。颈侧和上胸部有一白色带,其余下体颜色变化较大,常带有橙色色调。翼下覆羽白色,偶尔可见深橙色胸部和白色喉部。眼睛通常是深棕色,偶尔浅色,喙黑色,腿灰色至黑色。雌雄相似,幼鸟翼羽边缘淡黄色,下巴稍淡,有时额头白色,喙基部淡橙色。
鸣叫特征:其最常见的叫声是一系列快速音符,随后是一个爆发性的哨声:“chu-chow-wheeeet”。歌曲为‘weeta weet yew ew’,特征性的‘tu-too whirrit’系列,包括至少一个鞭打般的音符。接触呼叫为安静的‘whit-whit-whit’或‘quip-quip’。
生活习性:泰拉钩嘴鵙主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东部雨林,偶尔出现在西部的干燥落叶林中,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800米。它们是群居性鸟类,常加入混合物种群。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蝴蝶、毛虫、蜻蜓、马蝇和其他双翅目昆虫、蚱蜢、蜗牛和蜘蛛。它们在森林的中上层觅食,通过悬停和伏击捕捉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0月至次年1月(东马达加斯加),可能在8月至9月(西部)。一夫一妻制,以简单配对形式繁殖。雄鸟保卫领地。杯状巢直径9.5厘米,由两性共同建造,材料包括枯叶、蛛网和苔藓,通常位于树叉处距地面4-7米。每次产卵2枚,蛋壳绿色带蓝,表面散布着少量的栗色和红灰色斑点,孵化期约为16天,主要由雌鸟承担。幼鸟由雌鸟主要照料,雄鸟辅助,双亲喂养,雏鸟期约15天。
区别辨识:与白额厚嘴鵙相比,泰拉钩嘴鵙的喙较小。与Ashy Cuckooshrike相似,但下体颜色为黄褐色或偶尔白色,而非灰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指名亚种种群在大部分分布区内普遍常见,而albigularis亚种稀少且分布零散,仅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至Mangoky区域的少数地点记录到,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分布和种群数量。
地理分布:泰拉钩嘴鵙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中部、西部和东部。在东部,它们主要栖息于原始雨林和相邻的次生林;在西部,albigularis亚种在落叶干燥森林和红树林中被记录,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约900米。
其他:泰拉钩嘴鵙仅限于原生森林生存,目前在多个保护区中得到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泰拉钩嘴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泰拉钩嘴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