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钩嘴鵙(英文名:Rufous Vanga,学名:Schetba rufa),是雀形目钩嘴鵙科棕钩嘴鵙属的鸟类。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常见于干燥森林与雨林,偏好干燥森林。其显著特征为鲜明的红褐色、黑色与白色相间的羽毛。雄鸟头部至胸部为黑色,带有蓝色光泽,而雌鸟头部为黑色帽状,喉部白色。体型中等,喙宽厚。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头部至胸部、颈背为黑色,带蓝光泽;上体红褐色,初级飞羽暗棕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棕红沾染;尾部红褐色;侧胸、胁腹、下腹部及余下下体白色。雌鸟前额、头顶及颈背黑亮,上体除灰色颈环外均为红褐色;上翼及尾部红褐色,内侧初级飞羽灰棕色;颊部、颏部及上喉白色,渐变为浅灰色胸部和胁部,腹部及下尾覆羽白色。幼鸟头黑混杂暗棕色,上体和翅膀暗棕色,尾部暗红褐色,胸部带棕色,虹膜深棕色,喙黑色尖端白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悠长的降调、旋律优美的颤音。叫声包括响亮的‘ti-ti-tong’(‘tong’音节音调低得多)可能也是歌曲之一,雌鸟以‘twit-twit-twit’回应。报警声为鼻音的‘ees’。
生活习性:生活在低地常绿湿润森林东部和西部的落叶森林,需原始森林环境,海拔0至约800米。坐等捕食者,长时间停留在低枝上观察潜在猎物,捕食昆虫、蠕虫及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变色龙和壁虎。偶尔在地上觅食,很少在空中捕食。飞行罕见,仅作短距离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0月至次年1月。合作繁殖模式,由成对的鸟和帮手(一年生雄鸟和两年以上的雄鸟)组成。筑巢由配偶双方建造,偶尔得到帮手协助,杯形巢由苔藓、编织的植物纤维和树枝制成,用蜘蛛网固定,通常位于树叉处离地面4米高。一窝产4枚蛋,每天一枚,白色,散布小量深褐色和红色斑点,孵化期14至19天,一般约16天,由双方共同孵化和喂养,助鸟亦参与。雏鸟期12至17天,通常约15天。
区别辨识:雄鸟头部至胸部黑色,雌鸟黑色帽状头部和白色喉部,是与同类物种区分的主要特征。幼鸟颜色较暗,与成鸟有明显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除了中部和西南部。常见于东部的雨林和西部的干燥森林。
其他:依靠未受干扰的森林生存,局部地区数量可观。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钩嘴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钩嘴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