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盔鵙(英文名:Rufous-bellied Helmetshrike,学名:Prionops rufiventris),是雀形目钩嘴鵙科盔鵙属的鸟类。生活在非洲中部热带森林中。常以小群出现,发出响亮的鸣叫。头部和下巴呈银灰色,胸白腹红,翼黑带白,喙和腿橙红色。与栗腹盔鵙相似,但可通过银灰色的下巴和更广泛的红褐色腹部区分。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20至22厘米,体重37至63克。头部从冠到耳羽、脸颊和下巴为蓝灰色,前额较白,眼周和眼圈附近颜色较浅。喉部和颈部黑色,上体黑色,带有绿色光泽;飞羽黑色,初级飞羽有宽白中央条纹,在飞行中显眼;尾上覆羽黑色并有光泽;胸部白色,与红褐色的下胸和腹部形成鲜明对比。幼鸟比成鸟更棕色,条纹明显,缺乏蓝灰色的冠羽,眼圈不显,眼睛棕色,喙起初黑色(后转黄色),腿色暗淡。
鸣叫特征:鸣叫复杂多样,包括流畅的‘tyooyoo’歌曲和粗糙尖锐的‘chaja’变体重复叫声,还有嘶哑和哨音,有时结合使用,以及咔嗒声、鼻音和滑音。两鸟合唱记录。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原始森林,包括开阔和封闭树冠的森林以及山坡上的森林,也见于成熟次生林和森林边缘,海拔高度可达1450米。似乎终年定居。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蝴蝶、蛾子、毛虫、蝉、蚱蜢、螳螂和竹节虫,以及蜘蛛;也吃种子和果实,如Musanga和Croton的果实。在树冠下或树冠内猎食,跳跃于枝头,飞行中搜索叶间和藤蔓。通常以4至8个个体组成的群体生活和觅食,最高记录为12个个体。经常加入混群,尤其是在非繁殖季节,可能是此类群的催化物种。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知之甚少。据信繁殖期为5月至7月和11月至12月。可能为合作繁殖者。领地性,所有成员参与领土防御;领地广阔,至少20公顷。雏鸟由所有群体成员喂养。可能被厚嘴杜鹃寄生。无更多信息。
区别辨识:与栗腹盔鵙相似,但通过银灰色的下巴和头顶,以及更广泛的红褐色腹部来识别。东部亚种P. r. mentalis具有较深的下体颜色和灰棕色的眼睛。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大范围内频繁至常见。但在卢旺达已灭绝,乌干达的Bwamba和Bugoma森林中数量似乎减少,可能在后者已灭绝。在多个保护区中存在,如中非共和国的Dzanga-Ndoki国家公园,刚果共和国的Odzala和Nouabalé-Ndoki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中部,包括喀麦隆南部、赤道几内亚大陆部分、中非共和国西南部、加蓬北部和西部、安哥拉卡宾达和刚果共和国部分地区,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北部和中西部,乌干达西部,曾出现在卢旺达。
其他:历史上,它有时被归入西非的栗腹盔鵙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腹盔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腹盔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