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鹟鵙

Black-winged Flycatcher-shrike Hemipus hirundinaceus

黑翅鹟鵙(英文名:Black-winged Flycatcher-shrike,学名:Hemipus hirundinaceus),是雀形目钩嘴鵙科鹟鵙属的鸟类。体长约15厘米,雄鸟上体呈黑色带绿光泽,下体白色,胸灰色,腹部白。雌鸟上体为烟褐色,而非黑色。幼鸟具棕色喙,上体烟褐,羽缘浅色。分布于马来半岛至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巴厘岛,生境多样,包括低地森林、沼泽和红树林。

外形特征:体长14-15厘米,体重10-14克。雄鸟头部、上体及翅膀黑色,带绿色光泽,颊和颈侧白色,臀部白色,背部有黑色横纹,尾黑色,最外侧羽毛边缘白色。雌鸟类似雄鸟,但黑色部分替换为烟褐色。幼鸟上体烟褐色,羽缘浅色,翼覆羽宽幅浅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尖端浅色,尾羽边缘和尖端白色。

鸣叫特征:发出粗糙的‘tu-tu-tu-tu-hee-tee-tee-teet’和‘hee-too-weet’声,穿插着高音‘cheet-weet-weet-weet’。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树冠,包括淡水沼泽森林、高大的次生林和森林边缘,也会出现在红树林、成熟的种植园和树木繁茂的花园。活动于海拔低至1100米,但在爪哇和巴厘岛可达1500米。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捕捉树叶下的小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马来半岛为4月至6月,在苏门答腊为1月至4月和8月至11月,在婆罗洲为8月至9月。巢由两性共建,形状为杯状或截顶锥形,以苔藓、树皮碎片、纤维、苔藓和蜘蛛网制成,置于7至40米高的水平树枝上。每窝产卵2枚,由双亲共同喂养和孵化。

区别辨识:褐背鹟鵙相比,本种缺乏翅膀和尾尖的白色,雌鸟上体为烟褐色。幼鸟上体羽缘颜色不同于成鸟。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地区的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Simeulue和尼亚斯岛(西部,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Riau和Lingga is.(东部,印尼苏门答腊岛中部),邦加岛和勿里洞岛(东部,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爪哇岛,巴厘岛,婆罗洲和Banggi(北部,婆罗洲东北部)。

其他:其自然栖息地为低地森林,偶尔可见于沼泽和红树林。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翅鹟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翅鹟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