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鹱(英文名:Blue Petrel,学名:Halobaena caerulea),是鹱形目鹱科蓝鹱属的鸟类。体型小巧,羽毛以蓝灰色为主,具有鲜明的黑帽白颊特征,白色腹部伴有深色颈侧斑点,尾部方形且尖端洁白。广泛分布于南极圈附近的海域,繁殖于南极聚合带南侧的多个岛屿上。
外形特征:蓝鹱身长26至32厘米,翼展可达58至71厘米,体重介于152至251克之间。头部呈对比鲜明的图案,背部灰暗,尾部白色尖端突出。上翼呈现黑色“M”形标记,下体白色,胸前有明显的灰色条纹。眼虹膜深褐色,喙呈暗灰蓝色,基部有较浅的天蓝灰色。腿和脚颜色从暗蓝灰到肉灰不等。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但雄鸟通常更重且翼长稍长。幼鸟的额头更灰,背部颜色偏棕。
鸣叫特征:在海上时通常保持沉默,但在夜间于繁殖地非常活跃,发出类似鸽子的咕咕声,如“kuk-kuk-kuk-coo-coo”。叫声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尤其是在不同群岛间,甚至同一群岛内的不同岛屿间。
生活习性:栖息于寒冷的南极和亚南极海域,繁殖于海洋岛屿上,偏好面向海面的低海拔地带,常有密集的草丛覆盖。在繁殖季节外,成鸟可能保持半定居状态,而幼鸟则更为分散,最北可至南纬20度。以甲壳类动物为主食,如磷虾和端足目,同时也摄食鱼类和少量头足纲动物。在觅食时,蓝鹱会进行表面捕食、潜水捕食和偶尔的追捕潜入。
生长繁殖:繁殖活动始于8月末至9月,返回繁殖地,通常在10月末产卵,12月初孵化,幼鸟于次年1月底至2月初离巢。夜间在繁殖地活动以减少贼鸥的捕食风险。繁殖决策似乎基于成鸟的身体状况,而弃卵行为可能由体重决定。
区别辨识:通过暗色的帽状纹、半环状领带和大胆的白色尾尖与所有种类的Prion相区分。此外,飞行模式也有差异,蓝鹱在强风中往往更强健,飞得更高。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极和亚南极海域的岛屿,从智利南端的迭戈拉米雷斯群岛、合恩角和南乔治亚岛向东延伸至澳大利亚东南远海的麦夸里岛。非繁殖季节分散至南极水域,南美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南部。
其他:蓝鹱对猫和鼠的捕食极为脆弱,导致其在多个繁殖岛屿上的灭绝。近年来,在戈夫岛发现了繁殖群体,距离其已知繁殖范围北移700公里以上。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