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鵙鹟(英文名:White-tailed Shrike,学名:Lanioturdus torquatus),是雀形目疣眼鹟科白尾鵙鹟属的小型鸟类。以独特的地面生活方式和明显的黑色斑点白色尾巴而闻名,主要分布在安哥拉西南部和纳米比亚西北部及中部的干旱灌木丛地带。
外形特征:白尾鵙鹟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介于23.5至45克之间。头部较大,尾巴较短,腿长,外表略显冠状。额头白色,眼睛周围至颈背、颈后和耳羽为黑色,稍带光泽,颈后有一条细长的白色横纹。背部至尾上覆羽蓝灰色,杂有白色斑点,臀部和尾上覆羽长而蓬松;尾巴白色,中央一对尾羽有黑色泪滴状斑点;上翼黑色,初级飞羽基部和所有飞羽末端有小白尖,大覆羽和次级覆羽白色,最外侧大覆羽黑色,翼弯处有小白斑;下颌、喉部和颈侧白色,界限分明;胸部有约7毫米深的黑色带,向下渐窄至尖端,下胸两侧蓝灰色,中间逐渐变为淡白色;上腹部蓝灰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黄色或黄绿色;喙和腿黑色。两性相似,雄鸟可能略大于雌鸟。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颈后有斑驳,胸部黑带较窄,眼睛棕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混合了两种音符,一种是高亢的、急促的上升哨音,持续0.5秒,可重复多达五次,另一种是突然的、液态的‘tewp’或‘tiu’声,类似于某种星椋鸟的叫声;雌鸟发出一系列低沉的‘tchzrr’或‘kichurrr’声,与雄鸟的歌声同步。还有金属质感的接触叫声‘chink’,由任一性别发出。
生活习性:白尾鵙鹟主要在干燥的灌木林和草原活动,常在岩石区域被发现。它们大部分时间在地面附近活动,偶尔会栖息在灌木上。通常成对出现。它们在地上快速跳跃,保持直立姿势,觅食昆虫,包括甲虫、蛾类、蝴蝶、毛虫、螳螂和蚱蜢;偶尔饮水。它们在低矮密集的植被中和地面下觅食,也常见于树上各层,最高可达25米。活跃、害羞但好奇。它们会从树干、树枝和树叶中搜寻昆虫,有时为了觅食会短暂倒挂;偶尔会飞出捕捉空中昆虫。在地面移动时,它们长距离跳跃,短尾直指下方,从地面或草尖捕获猎物。冬季也会形成最多十二只的小群,加入混种觅食群。在安哥拉,它们常与阿氏蚁䳭、楔尾辉椋鸟和白翅噪椋鸟一起在地面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白尾鵙鹟筑巢于荆棘树中,由两性共同建造。巢呈深杯状,整洁且形状良好,包含蜘蛛网,通常离地面约3米。一窝产2至3枚蛋,颜色从淡绿色到白色,带有稀疏的红褐色斑点。仅雌鸟孵卵。
区别辨识:白尾鵙鹟的辨识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地面生活方式、长腿、直立的姿态和尾部的黑色斑点。它与蝙蝠莺类(Batises)相似,但通过其地面习性和白色尾巴轻易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白尾鵙鹟的分布局限于非洲西南部,具体包括安哥拉西南部和纳米比亚中部及西北部。
其他:白尾鵙鹟于1837年由James Edward Alexander在纳米比亚的Naukluft山脉首次发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尾鵙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尾鵙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