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鹑鸫(英文名:Chestnut Quail-thrush,学名:Cinclosoma castanotum),是雀形目鹑鸫科鹑鸫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包括南澳中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和维多利亚州西北部。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包括深栗褐色背部和复杂的羽翼图案,以及独特的白色眉纹和胡须纹。雌雄有别,雄鸟具有黑色胸部和灰色侧腹,而雌鸟则呈现灰色胸部和腹部,上体颜色较淡。在开放的灌木林地和灌丛地带活动频繁。
外形特征:雄性栗鹑鸫长21-26厘米,体重73-83克。头部上方有一条细长的白色眉纹延伸至颈背侧面,黑色面纹从眼周至喉部边缘,白色须纹从下喙至喉部。冠羽、颈背和耳羽呈棕色,逐渐过渡至灰色。背部、臀部和尾上覆羽灰棕色,带有不明显的黑色细纹,下背部和肩羽深栗色。翅膀黑色,边缘浅棕色,初级飞羽基部有奶油白条纹,三级飞羽有黑色中央纹和淡赤棕色边缘。尾羽中央对深棕灰色,其余尾羽黑色,端部宽白。雌鸟相似但较暗淡,面部无黑色,上体栗色减少且更淡,肩羽灰棕色,喉至胸淡灰色,下体有奶油色底纹,尾下覆羽奶黄色,带暗褐色条纹。幼鸟与雌鸟类似,但上体、喉、胸和侧腹有深棕色斑点。
鸣叫特征:鸣唱为颤音重复的单调哨声,柔和但传播远,有时融合成颤音。联系叫声为高音尖锐的虫鸣似“tsee”。警报和求救叫声由刺耳音符、喘气声和尖锐“kwit-kwit”组成,还会发出类似鼠类的吱吱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低矮灌木的灌丛地带,如金合欢(Acacia)和桉树(Eucalyptus),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通常位于沙质土壤上。以昆虫为主食,尤其是甲虫、蝽象和直翅目昆虫,也吃种子,食物长度通常1-2毫米,最大可达6-7毫米。地面觅食,沿曲折路径前进,偶尔啄食,会用脚按住食物啄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7月至12月,雄鸟自黎明起歌唱。产卵期在8月至12月之间(视降雨量而定),每次产2至3枚蛋,蛋壳颜色为乳白色至奶油色,表面散布黑色褐斑。在地面筑巢,利用周围植被如树皮、草和树枝搭建小凹槽状巢穴。
区别辨识:与桂红鹑鸫和栗胸鹑鸫相比,栗鹑鸫的侧面为灰色而非温暖的棕色。雄鸟的黑色胸部和灰色侧腹,以及雌鸟的灰色胸部和腹部,是识别特征。不同亚种间上体的栗色带宽度和亮度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包括南澳大利亚中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和维多利亚州西北部。
其他:已知在火灾或栖息地严重干扰后,可能1.5至2年内在当地消失。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栗鹑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