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鹱(英文名:Antarctic Petrel,学名:Thalassoica antarctica),是鹱形目鹱科南极鹱属的鸟类。中型海鸟,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深棕色的头部、两侧、喉咙和背部,以及白色的腹部,尾部和翅膀的次级飞羽带有棕色尖端。这种鸟广泛分布于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的岛屿上,甚至能在距离南极大陆350公里内陆的雪地悬崖和岩石上筑巢。
外形特征:成年南极鹱的体型介于40至46厘米之间,翼展可达100至110厘米,体重在510至765克之间。其头部、背部和臀部呈现深巧克力棕色,尤其是刚换羽时颜色最深。随着羽毛磨损,颜色会变得较淡,呈现出模糊的浅色斑点。在磨损的羽毛上,可以看到不明显的浅色颈环。尾巴除尾端有一条清晰的黑色至深棕色横纹外,其余部分为白色。翅膀的前半部分为深巧克力棕色,包括初级飞羽覆羽和外侧初级飞羽,后半部分为白色,包括内侧初级飞羽(带有小的暗色尖端)和部分覆羽,所有大覆羽和中间覆羽的尖端,以及所有次级飞羽,但带有形成狭窄边缘的深巧克力棕色尖端。下翼覆羽除明显位于翼前缘的深巧克力棕色条纹外,均为白色。雌鸟的大多数测量值略小于雄鸟,但尾巴长度可能相当。雏鸟与成鸟相似,但喙全黑,羽毛边缘略微泛白,尤其是在肩部和内侧翅膀覆羽。
鸣叫特征:南极鹱在海上大多保持沉默,但在巢穴附近会发出‘kook-kook-kook...’或类似的咕噜声、咯咯声和咯咯笑的叫声,这些声音比南方管鼻鹱的叫声更强有力,更具共鸣。
生活习性:南极鹱栖息在南极海域,偏好靠近浮冰的开阔水域,特别是在有冰山的区域。它们的飞行风格最初被认为不适合远洋觅食,但卫星追踪显示它们能进行长达3000公里的觅食之旅。它们主要以南极磷虾、鱼(如南极犬牙鱼)和小型乌贼为食,偶尔也会捕食甲壳类动物和水母。南极鹱通常与鲸鱼群和其它海鸟协同觅食,如南极大燕鸥。
生长繁殖:南极鹱在11月开始繁殖,通常在10月返回繁殖地,然后进行为期数周的产卵前迁徙。它们在雪地裸露的悬崖和岩石上筑巢,有时距离海岸线或岛屿可达350公里。巢穴由小鹅卵石、骨头、羽毛等简单材料构成。每对南极鹱产一枚白色蛋,平均大小为69.4毫米×47.4毫米。孵化期约为40至49天,由雌雄双方轮流孵卵,每次孵化持续大约5至6个周期,最初由雌鸟承担,随后雄鸟承担更多责任。孵化成功率为81%,而总体繁殖成功率估计约为60%。幼鸟在孵化后42至47天离巢,此时体重约为700克。
区别辨识:南极鹱在飞行和静止时都具有独特的黑白对比图案,这在海鸟中独一无二。与它最相似的是南极鹱属内的其他物种,但南极鹱的暗斑点状下部和臀部的图案以及内侧翅膀的特征可以将其与其他种类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南极鹱主要在南极洲和南冰洋繁殖,包括南极洲的岛礁、海岸线以及内陆至300公里处。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收敛带,有时会北迁至福克兰群岛、南非、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等地。
其他:南极鹱的总数量估计在几百万只之间,尽管存在数据上的分歧,尤其是基于海上观察与繁殖地计数之间的差异。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极鹱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极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