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背鸦

South Island Saddleback 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

鞍背鸦(英文名:South Island Saddleback,学名: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是雀形目垂耳鸦科鞍背鸦属的鸟类。是新西兰特有的中型鸣禽,身长25厘米,雄鸟平均重85克,雌鸟平均重75克。其显著特征是黑色光亮的羽毛上有一块红褐色的鞍状斑块,位于背部。嘴角有醒目的橙色肉垂。

外形特征:鞍背鸦是一种中型鸣禽,体长约25厘米,体重在61至94克之间,雄鸟平均85克,雌鸟平均75克。其体态特征包括强健的略向下弯曲的喙、长而圆尖的尾巴、短而圆的翅膀。羽毛主要为光泽的黑色,具有金属蓝光泽,最明显的特征是背部到臀部的红棕色鞍状斑纹。脸部肉垂为鲜亮的橙红色,随季节变化而更加显眼。虹膜深棕色,眼圈黑色,喙和腿均为黑色。雌雄羽毛相似,但雄鸟略大且肉垂通常更大。幼鸟的羽毛呈巧克力棕色,头和臀部有赤褐色痕迹,嘴角肉垂较小且呈粉色,初始时有黄绿色口缘线。

鸣叫特征:鞍背鸦发出独特的叫声,类似于响亮的‘cheeet ta-chet ta-chet ta-chet’声,极具辨识度。

生活习性:鞍背鸦栖息于新西兰的森林中,偏好阴凉且茂密的林地,周围有腐木和湿润的苔藓。它们主要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偶尔也会食用蜜露、花蜜和特定植物的果实。鞍背鸦在地面和树冠间活跃觅食,会翻动叶子并用强壮的喙挖掘腐木寻找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鞍背鸦的繁殖活动可能受密度影响,一般在南半球春夏季进行,当食物丰富或种群数量低时,繁殖期会延长至早秋。筑巢由雌鸟独自完成,巢为中等大小的杯状,由附近找到的细枝、苔藓等材料编织,内衬更细的枝条和叶子,偶尔含羽毛,通常建在自然洞穴或树蕨顶端。每窝产卵1-2枚,多数为2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约20天。雏鸟由雌鸟照料,双亲喂养,离巢期约为25-27天。

区别辨识:鞍背鸦通过其背部独特的红棕色鞍状斑纹和脸部的橙色肉垂与欧洲黑鸫明显区分开来。此外,其栖息地局限于新西兰无掠食者的岛屿,也是辨识的重要依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无法与任何鼠类或其他引入的哺乳动物共存。全球种群已增至1200多只,具有增长至2500只的潜力。尽管种群状况良好且分布广泛,但剩余岛屿上潜在的捕食者引入仍是一大担忧,尤其是考虑到最近记录的鸟类痘和疟疾爆发。

地理分布:鞍背鸦分布于新西兰南岛的极端东北部和西南部(Motuara岛和Fiordland附近的岛屿)以及斯图尔特岛附近的岛屿。所有现存种群都是从其他岛屿迁移过来的结果。

其他:鞍背鸦面临着外来动物的威胁,如鼬类和狐袋貂,这些捕食者对其生存构成重大挑战。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鞍背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鞍背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