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耳鸦

South Island Kokako Callaeas cinereus

垂耳鸦(英文名:South Island Kokako,学名:Callaeas cinereus),是雀形目垂耳鸦科垂耳鸦属的鸟类。是新西兰特有的雀形目鸣禽,因嘴基部一对下垂的肉质装饰而得名。体长约37厘米,拥有灰色的体羽和黑色的面容,喙角处可见蓝橙相间的条纹。分布于新西兰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周边小岛,数量极其稀少,被列入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垂耳鸦是一种中到大型的森林鸣禽,体长约为37厘米。具有短而宽的向下弯曲的喙,异常长而健壮的腿,长而宽的尾巴,末端呈圆形并有明显的下弯曲线,翅膀宽大且圆。成年垂耳鸦最显著的特点是两侧颚下延伸至脸颊的醒目橙色肉垂,肉垂在繁殖季节会增大且颜色更鲜艳。羽毛主要呈现深蓝灰色,腹部转为灰色,黑色面罩覆盖从喙上方至眼后方及下巴。尾羽深棕色,翼部主要为深蓝灰色,外侧飞羽橄榄棕色带蓝灰晕染。虹膜深棕色,眼圈黑色,喙及腿均为黑色。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于雄鸟。幼鸟较成鸟暗淡,肉垂较小。

鸣叫特征:垂耳鸦的歌声是一连串长达30秒的缓慢执行的丰富音符,由两性共同发出,有时以二重唱形式。通常从日出开始歌唱,持续约60至90分钟。白天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但记录了各种安静的联系和社会叫声,包括‘took-took-took’报警声、钟声般的响声和喵喵叫声。

生活习性:垂耳鸦栖息于新西兰特有的高树种混生的森林中,如豆科树、南方山毛榉、南部红花木、卡马希树和里穆树,从海平面至林线,偏好植被种类丰富的环境。似乎不在选择性砍伐的森林和其他受干扰的生境中被发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12月至1月,求偶活动始于10月,幼鸟主要出现在1月至2月,大多数雏鸟在5月前已完全成长。相信为单窝繁殖,一夫一妻制并具有领地意识,巢穴直径约40厘米,深度约9厘米,由树枝和泥炭藓构成,内衬柔软的草,位于密集的灌木丛或植被中。每窝产卵2至3枚,石色带有紫色和棕色斑点,平均尺寸为40.2毫米×27.5毫米;孵化由雌鸟负责,孵化期大约18天;雏鸟的巢期未知,但幼鸟似乎与父母一起生活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

区别辨识:垂耳鸦通过其独特的嘴基部肉垂、体色和鸣叫声与其他鸟类区分开来。此外,它在特定类型的森林中生活,也是识别其的重要线索。

保护现状:IUCN:CR(PE)(极危(可能已灭绝))

地理分布:垂耳鸦历史分布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班克斯半岛,以及斯图尔特岛和附近的小岛。最近一次正式确认的记录是在2007年的上因加胡瓦山谷。目前可能已灭绝,最后一次确认的目击记录为2007年。

其他:垂耳鸦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间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入侵物种的捕食和竞争。目前,其剩余的栖息地大多受到保护,但该物种的未来仍岌岌可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垂耳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垂耳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