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雀啄果鸟(英文名:Tit Berrypecker,学名:Oreocharis arfaki),是雀形目冠啄果鸟科拟雀啄果鸟属的鸟类。由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于1875年首次描述。该物种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山区,特别是在新几内亚高地以及岛屿北部较为稀少的地区,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中。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体长12至14厘米,体重16.5至21.7克,头部侧方有大片黄色区域,覆盖脸颊和耳羽;头、颈侧、喉部和胸部上方黑色;上体橄榄绿色,尾上覆羽蓝灰色;飞羽黑色边缘绿色,三级飞羽每片有突出的淡黄色尖端斑点;尾上表面蓝灰色,向尖端渐深;下体黄色,腹部中央区域橙色。雌鸟外观模糊,但具有诊断性的三级飞羽黄色斑点(如同雄鸟),两侧腹部有鳞状斑纹;头顶橄榄绿色,可能有不明显的暗色斑驳,帽部和颈部两侧更黄;颊和耳羽灰白色斑点,喉部和胸部灰色,下胸和两侧黄色带暗色鳞状斑纹,腹部黄白色带暗色斑纹;虹膜棕色;喙黑色;腿灰色至棕色。幼鸟和未成熟个体类似雌鸟。
鸣叫特征:鸣叫声通常尖锐而嘶哑,频繁发出,包括细小的‘tzee-tzee’声和长细的啸声,类似于侏鹦鹉(Micropsitta)的叫声,亦被描述为非常高的、拉长的‘sss’或‘z-z-z’声,与雪松太平鸟的叫声相似。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尤其偏好苔藓森林,也访问受扰动和部分清理的生境。主要活动于海拔2200米至2800米之间,偶尔低至850米,高至3650米。成对活动,或以小型群体至松散的五到三十个个体以上的群落活动,访问各种结果树、灌木和植物,如Schefflera、Pipturus树和Nothocnide藤蔓。主要以小型果实为食,从多种树木和灌木中获取,通常整个吞下。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数据有限。在西部范围内,雄鸟在10月和2月有增大的睾丸;在东部,雄鸟在8月至10月有增大的睾丸,10月有处于繁殖状态的雌鸟,7月观察到幼鸟离巢。巢穴报告为杯状,由苔藓构成;孵化由两性共同承担;两个离巢幼鸟由双亲喂养。无更多信息。
区别辨识:雄鸟具有独特的黄色腹面和黑色头部标记,易于识别。雌鸟与许多共存的小型橄榄色鸟类相似,但其腹部的鳞状斑纹和翼背的黄色斑点是辨识要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分布范围内普遍常见。目前没有已知威胁,但在某些地区的栖息地有所丧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山区,包括Vogelkop(Tamrau山脉、Arfak山脉)、Wandammen山脉、Foja山脉、Bewani山脉、Torricelli山脉、中央山脉以及Huon半岛的山脉。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拟雀啄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拟雀啄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