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鸫

Australian Logrunner Orthonyx temminckii

刺尾鸫(英文名:Australian Logrunner,学名:Orthonyx temminckii),是雀形目刺尾鸫科刺尾鸫属的鸟类。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的温带、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中。曾被认为与新几内亚刺尾鸫同种,但2002年的研究显示两者在遗传和声音上有显著差异。

外形特征:刺尾鸫拥有红褐色背部,灰色面部,黑色翅膀上带有醒目的白色翼斑,强健的腿和脚。雌鸟具有黑色镶边的橙色喉部,雄鸟为白色喉部,两侧均为灰色,腹部白色。雄鸟体重58-75克,雌鸟49-58克,身长18-21厘米。幼鸟上部锈红色,羽轴淡色,羽尖黑褐色,翅膀标记淡红棕色,下部淡锈色,腹部较浅,有黑褐色斑点。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豚鼠的吱吱叫声,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听到,包括响亮、穿透力强的高音‘kweek, be-kweek-kweek-kweek-kweek’,可能具有领地和求偶功能;还发出‘tu-weet-weet-weet’叫声,重复3-4次。接触叫声为响亮的双音‘kweet’,偶尔单独发出;快速的断音喋喋不休;报警声尖锐刺耳。

生活习性:栖息于亚热带和温带雨林,以及湿硬叶林边缘和密集的周边植被中,包括外来物种如万寿菊和黑莓。以昆虫和其他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在地面活动,清晨开始觅食。通过侧向踢脚去除表面较大物体,利用尾巴支撑,前后移动腿和脚,形成明显的清理圆圈。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为5月至8月,有时会提前或延后,一年可产一窝或两窝。筑巢由雌鸟单独完成,耗时约一个月,巢呈穹顶状,入口位于地面水平,内部有走廊,由树叶、落叶、枝条、苔藓和蕨类构成,内衬苔藓、草和植物纤维。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有时1或3枚,白色,平均尺寸为28.7×21.3毫米。孵化期21-25天,仅由雌鸟孵化,雏鸟在18-19天后离巢,离巢后由双方父母喂养。

区别辨识:刺尾鸫的辨识特征包括其红褐色背部、灰色面部、带有白色翼斑的黑色翅膀、橙色(雌鸟)或白色(雄鸟)喉部、灰色侧面和白色腹部。其独特的地面觅食行为和叫声也是重要的辨识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北部较为常见,向南逐渐减少,最南端变得稀少。受到栖息地改变的影响,包括砍伐和碎片化,但在1-2.5公顷的碎片中仍能生存。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昆士兰州东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

其他:刺尾鸫的尾羽中央轴突出且硬化,赋予其独特的‘刺尾’外观。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刺尾鸫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