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痣吸蜜鸟

White-plumed Honeyeater Ptilotula penicillata

白痣吸蜜鸟(英文名:White-plumed Honeyeater,学名:Ptilotula penicillata),是雀形目吸蜜鸟科黄痣吸蜜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吸蜜鸟,主要栖息于开放的硬叶林和木本地带,尤其靠近水源地带。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颈部两侧的白色羽毛。分布范围广泛,遍及澳大利亚大陆,但在最北端和西南部较为罕见。

外形特征:成年白痣吸蜜鸟体长13.5至18厘米,体重介于14至25克之间,性别间略有差异。头部主要呈橄榄灰色,脸部黄色。繁殖季节的成鸟喙全黑,而非繁殖期和幼鸟喙基部呈现黄色。颈部具有标志性的白色羽毛,从喉咙延伸至颈背,边缘带有黑色条纹。上体灰橄榄色,下体淡褐色,胸腹部有黄色斑纹。翼上覆羽橄榄至黄色,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边缘黄色形成明显的面板。尾部橄榄棕色,边缘黄色,末端白色。四个亚种在体型和羽毛色彩强度上有细微差别。

鸣叫特征:有三种主要的鸣唱声和一系列叫声,包括‘chick-o-wee’或‘chick-oo-wee’的主歌,飞行时的流利颤音,清晨的短音节序列,以及尖锐下降的‘chip’叫声。还有多种报警叫声,包括对掠食者的快速重复‘pee-pee-pee...’声。

生活习性:白痣吸蜜鸟常出现在干燥的硬叶林和湿地旁的树林中,偏好沿水道的河红桉森林。它们可以适应城市环境,常见于公园和花园。饮食以花蜜为主,辅以昆虫及其分泌物、树胶、花粉和果实。在所有层次觅食,从树冠到地面。群居,有时会结成小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全年皆有可能,主要集中在8月至11月,一年通常产两窝,偶尔三窝。雌鸟单独筑巢,巢呈杯状,悬挂在树冠中。每窝产2至3枚卵,孵化期13至15天,雏鸟期11至15天。幼鸟离巢后至少两周内由双亲喂养。

区别辨识:白痣吸蜜鸟通过其独特的颈部白色羽毛和橄榄灰的头部易于识别。与其它吸蜜鸟相比,其体型、颜色和鸣叫声都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 (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除塔斯马尼亚州北部和西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在悉尼和纽卡斯尔等地数量有所增加,在伊洛瓦拉地区和维多利亚州威尔逊角地区数量有所减少。

其他:白痣吸蜜鸟能够适应城市环境,是澳大利亚城市中最常见的吸蜜鸟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痣吸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痣吸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