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蚊蜜鸟

Rufous-banded Honeyeater Conopophila albogularis

棕斑蚊蜜鸟(英文名:Rufous-banded Honeyeater,学名:Conopophila albogular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蚊蜜鸟属的鸟类。分布于新几内亚南部、中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至约克角半岛北部和昆士兰东北部。达尔文郊区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小型鸟类之一,尤其在公园和花园中数量众多。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长约12-14.5厘米,体重9.2-14.5克。头部呈暗珍珠灰色,顶冠有细密的深色条纹,眼周有明显的淡白色环。上体棕色,翼上和尾上稍深,具淡黄色边缘。下体白色,有宽阔但模糊的棕色胸带,沿侧腹延伸。幼鸟缺乏锈色胸带,喙部有粉色。性别在外表上相似,但雄鸟略大于雌鸟。

鸣叫特征:鸣声复杂而悦耳,包括一两个嘶哑的上滑音,随后是一系列5-8个音符的摇摆式模式。常见叫声为重复上升的'zzheep'或上滑的嘶哑'szweeit'。有时两鸟会交替呼叫,同时结束。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岸纸皮树(Melaleuca)林地、季风雨林、红树林和城市环境。以昆虫和花蜜为食,偶尔食用种子的肉质部分。活动范围广泛,包括树冠、地面和水生植被。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加入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全年皆有,高峰期出现在干季中期至晚期和雨季后期。巢由双亲共同建造,形状为深杯状,主要由细条状树皮、草、蜘蛛网等构成。每窝产卵1-4枚,平均2枚,孵化期14-17天。幼鸟孵化后由双亲喂养,离巢期13-15天。一对成鸟一年最多可抚育五窝。

区别辨识:通过其白色的喉部、橙红色的胸带和灰头、棕色背部以及白色的腹部来辨认。幼鸟特征与成鸟显著不同,缺乏锈色胸带,喙部有粉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低地新几内亚,包括沃格尔角西部、塞皮克河、马克汉姆河、上穆萨河,以及从特里顿湾东至横跨弗莱河和弗莱河,以及从科雷马东至米尔恩湾的东南低地。也见于阿鲁群岛、托雷斯海峡的岛屿和澳大利亚北部,从梅尔维尔岛和北领地的顶端南至15°S,东至戈夫半岛,以及格罗特艾兰德岛,向东至昆士兰北部(约克角半岛)。

其他:在1980年代殖民了达尔文的郊区,到1985年已广泛分布且数量丰富。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斑蚊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斑蚊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