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吸蜜鸟(英文名:Yellow-throated Honeyeater,学名:Nesoptilotis flavicoll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白耳岩吸蜜鸟属的鸟类。拥有鲜亮的黄色喉部。背部呈橄榄绿色,头部和胸部为灰色,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及其周边岛屿,常见于各种森林和林地环境。曾被视为果园害鸟。
外形特征:体长20至23厘米,重18至40克。雄鸟和雌鸟的羽毛相似,但雄鸟体型更大。上体为鲜艳的橄榄绿色,头部和颈部呈暗银灰色,下巴和喉部明亮的黄色。眼后和下方有银色斑块,翅膀和尾羽边缘略带黄橄榄色。下体灰暗,腹部、臀部和两胁带有橄榄色晕染,全身散布着深色斑点。尾巴底面暗灰橄榄色,翼下呈淡黄色。虹膜红褐色,喙黑色,腿灰黑色。
鸣叫特征:叫声响亮有力,主要有八种叫声。'Trill'和'Tonk song'全年皆可听到,尤其在非繁殖季节。'Breeding song'在繁殖季节响起。'Tonk song'为响亮的'吨克'声,有时像哨音;'Breeding song'为响亮的'de-witt'声或旋转的'churuk-churuk...'。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和湿润的硬叶林,包括干硬叶林和湿硬叶林,偶尔出现在开阔的硬叶林或亚高山硬叶林中。常在城市公园、花园和保护区出现。以昆虫为主食,也吃花蜜和果实,偶尔食种子。觅食范围广泛,从树冠到地面,主要在大树上觅食,善于从树皮和叶片表面觅食,也会探查松散的树皮下的虫子。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晚冬至仲夏,主要在9月至11月,巢由雌鸟建造,通常为小开口杯状,由草和树皮条构成,内部铺满毛发或细草。每窝产2至3枚蛋,孵化期15至17天,仅由雌鸟孵卵。幼鸟由雌鸟喂养,离巢期16天。雄鸟会在幼鸟离巢后至少3周继续喂养。
区别辨识:与白耳吸蜜鸟类似,但可以通过其特有的黄色喉部和橄榄绿色背部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巴斯海峡的岛屿,包括金岛和福尔诺群岛。
其他:历史上,由于在果园中捕食小型水果,如樱桃和醋栗,曾被视为害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喉吸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喉吸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