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草鹩莺(英文名:Grey Grasswren,学名:Amytornis barbatus),是雀形目细尾鹩莺科草鹩莺属的鸟类。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干旱内陆的特定泛滥平原,以灰褐色为主色调,拥有极长的尾巴。自1921年首次发现以来,直到1968年才被正式分类描述,因其隐秘的生活习性而鲜为人知。
外形特征:灰草鹩莺体长18至20厘米,翼展约21厘米,体重介于15至23克之间。其上体呈淡肉桂棕色,掺杂灰色和米色条纹。脸部有独特的黑白斑纹,包括宽阔的白色眉纹和穿过眼睛的黑色眼线,连接到喉咙两侧的细黑线。雄鸟指名亚种有白色条纹的黑色顶冠,白色面部区域,黑色眼线,白色耳羽带有黑色V形标记,穿过下喉部;背部呈淡肉桂色,边缘有黑色和白色条纹;尾部黑色;腹部白色,胸部有淡淡的灰黑色条纹,两胁淡黄色;虹膜深棕色;喙黑色或暗黑色;腿呈深灰棕色至灰黑色。雌鸟外观与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小,色彩较暗淡。幼鸟颜色较成鸟暗淡,面部图案不明显。Diamantina亚种比指名亚种更大,背部更红。
鸣叫特征:灰草鹩莺的鸣叫为柔和的双音节声调,持续发出。声音特征为一系列三至四个高音金属音,类似‘pit-choo’。
生活习性:灰草鹩莺栖息于澳大利亚干旱内陆泛滥平原,偏好由Lignum灌木主导的厚密环境。在干旱年份,它们几乎完全留在这种环境中;而在湿润年份,则会探索周围的生境。食物主要为种子和昆虫,觅食活动接近地面,通过灌木丛或下方的枯叶层进行。在旱季,个体倾向于聚集在偏爱的Lignum丛中。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显示,灰草鹩莺通常在7月至8月间繁殖,可能在洪水或大雨后。巢为松散且体积较大的结构,有轻微的穹顶,侧面入口平台,由草构成,内衬精细的草、根须和植物绒毛,位于地面以上30至60厘米处的Lignum或芦苇丛中央。每窝产卵2至3枚,平均重量约为2.4克,蛋壳呈哑光白色,布满肉桂棕色、肉桂至红棕色或肉桂棕色的斑点。雌鸟独自孵化,估计孵化期为13至15天,双亲共同喂养雏鸟。
区别辨识:灰草鹩莺以其灰褐色的体色和极长的尾巴区别于其他草鹩莺。脸部的黑白斑纹,尤其是V形标记和贯穿喉咙的线条,是其显著的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灰草鹩莺分布于澳大利亚中东部的特定泛滥平原区域,包括新南威尔士州与昆士兰州边境的Bulloo泛滥区、库珀溪下游、Diamantina河的Kallakoopah支流及南澳大利亚的Eyre溪附近的湖泊Machattie、Koolivoo和Mipea溢流区域。
其他:灰草鹩莺的种群数量高度波动,受气候条件影响,表现为‘繁荣与萧条’周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草鹩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草鹩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