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胸细尾鹩莺(英文名:Blue-breasted Fairywren,学名:Malurus pulcherrimus),是雀形目细尾鹩莺科细尾鹩莺属的鸟类。属于细尾鹩莺科,仅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至南澳的埃尔半岛。繁殖季节,雄鸟展现亮丽的蓝色头部、蓝黑色胸部和蓝背,肩部呈栗色。雌鸟灰褐色,长尾蓝灰色,喙红色。非繁殖期雄鸟类似雌鸟,但具有黑喙和淡色眼圈。
外形特征:雄鸟在繁殖期时,头顶、上背和耳羽呈蓝紫色,眼上方、颈背、领圈和下背为黑色,有窄蓝色眼圈;肩羽栗色,上翼深褐,尾蓝而尖端白;喉和胸深蓝,腹灰白。雌鸟上体灰褐,脸侧和眼周栗色,下体乳白色;裸部同雄鸟,但喙暗褐。非繁殖期雄鸟似雌鸟,保留黑喙和脸侧黑色,面部和眼周有蓝斑痕迹。幼鸟似雌鸟,雄鸟幼鸟在3个月大时开始显现出脸侧的黑色。
鸣叫特征:鸣唱柔和,类似其他胸肩栗色细尾鹩莺组的轻柔旋转音。接触叫声为短促高音的“see”;警戒声为弱“tsit”,也有连续的颤音。
生活习性:以昆虫为食,包括甲虫、象鼻虫、蝇类、蚂蚁、黄蜂和毛虫。通常2-4个成年鸟组成群体,可能伴有年轻个体;群体领地约2.5公顷。冬季在地面觅食,春夏季节在低矮灌木中觅食,不太愿意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8月至次年1月,雌鸟每年产1-4窝,失败后会再筑巢,可能养育两窝幼鸟。社会上单配偶制但可能性杂交。合作繁殖,通常有前一年的后代帮助。巢由雌鸟建造,为卵圆形穹顶结构,侧入口,由草、叶和小枝制成,内衬细草、植物绒毛、羽毛和兽毛,一般位于灌木、树、密丛或积聚的枯叶下,平均离地约59厘米;后期巢位高于初期。每窝产2-3枚蛋,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所有群成员喂养巢雏,10-12天后离巢;幼鸟藏匿一周,随后随觅食群体移动,由父母和助手喂养约1个月;独立后仍与家庭群同住,可能参与父母后续的筑巢。
区别辨识:雄鸟在繁殖期的鲜艳色彩明显区别于雌鸟和非繁殖期雄鸟。与其他胸肩栗色细尾鹩莺组成员相比,蓝胸细尾鹩莺具有独特的蓝胸和栗肩。幼鸟与雌鸟相似,但雄鸟幼鸟早期会显示出脸侧的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局部地区较为常见,若残存足够适宜植被,即使广泛清除生境用于小麦种植也能生存。全球森林覆盖率变化显示,其生境在三个世代(21年)内丧失了三分之一,提示应视为全球易危。澳大利亚国家层面不认为其有保育担忧。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至南澳大利亚的埃尔半岛,形成一条从西澳大利亚东南至南澳大利亚西南的斜向地带。在大澳大利亚湾头东至埃尔半岛间存在300公里的分布空缺。
其他:蓝胸细尾鹩莺的巢被霍斯菲尔德青铜杜鹃寄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胸细尾鹩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胸细尾鹩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