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园丁鸟

Black-eared Catbird Ailuroedus melanotis

斑园丁鸟(英文名:Black-eared Catbird,学名:Ailuroedus melanotis),是雀形目园丁鸟科绿园丁鸟属的鸟类。为园丁鸟科中少数雌雄同形且不筑求偶亭的物种。体羽翠绿、头侧具醒目黑斑,因而得名。分布于阿鲁群岛、新几内亚中南部低地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约克角半岛,海拔自海平面至1800m。与斑园丁鸟形态极近的点斑园丁鸟体型略大,二者在澳大利亚可通过分布区分。

外形特征:体型敦实,全长约28–29cm。成鸟头顶至后颈黑色,散布白色至浅黄色小斑点,耳羽区形成显著黑色斑块;虹膜血红,喙厚而呈象牙白至淡灰色,尖端略钩。上体草绿至翡翠绿,翼上覆羽鹦鹉绿,飞羽末端具小白点;尾上覆羽翡翠绿,外侧尾羽具宽阔白端。喉部黑褐色,胸及上腹污黄褐并带绿色晕染,密布黑褐色鳞状羽缘;下腹及尾下覆羽浅黄褐,部分尾下覆羽具淡灰色V形暗斑。雌鸟略小,羽色与雄鸟相似。

鸣叫特征:主要鸣声为响亮、拖长的“eyou-au-au”,类似猫叫;新几内亚种群还会发出尖锐的“chink!”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及山麓热带雨林、高大次生林、河岸林与季风灌丛。留鸟,不迁徙。活动范围主要在雨林中上层,以果实(核果、浆果)、花、茎、树汁及大型节肢动物为食,亦可能摄食鸟卵及雏鸟。

生长繁殖:繁殖期8月至翌年1月。单配制,雌雄共同育雏。巢筑于距地2.4–4.5 m的小树或灌木分叉处,为大型碗状巢,外径约18.5厘米、深10厘米,内衬枯叶或树皮纤维。每窝1–2枚淡橄榄褐色无斑卵,大小约27×40 毫米。双亲共同喂食雏鸟。

区别辨识:在阿鲁群岛、新几内亚Trans-Fly地区及澳大利亚北部约克角半岛仅见斑园丁鸟。在西新几内亚Nassau与Oranje山地,可能与赭胸园丁鸟重叠,后者耳羽白色、下体肉桂色具黑斑;在澳大利亚,斑园丁鸟点斑园丁鸟无已知接触,后者体型稍大,头顶较暗褐,下体更淡绿且腹部亦具鳞状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因 BirdLife International 将其他五个相关类群视为本种亚种而统一评估)。

地理分布:繁殖区:阿鲁群岛、新几内亚中南部Trans-Fly低地、西新几内亚Nassau与Oranje山地、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约克角半岛(Pascoe河与Iron Range地区向南至McIlwraith山脉Rocky河)。非繁殖区:无记录,视为留鸟。

其他:分类复杂。斑园丁鸟点斑园丁鸟绿园丁鸟等曾被合并为单一物种 绿园丁鸟;目前休恩园丁鸟黑冠园丁鸟北方园丁鸟阿法园丁鸟斑园丁鸟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园丁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园丁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