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薮鸟(英文名:Noisy Scrubbird,学名:Atrichornis clamosus),是雀形目薮鸟科薮鸟属的鸟类。独特的地面鸟类,仅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地区。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暗褐色背部,锈色翅膀,斑驳的栗色胸区,灰棕色或粉色喙,以及深棕色眼睛。该物种在19世纪被认为已灭绝,直到1961年在Two Peoples Bay被重新发现。目前,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再引入计划,其数量有所恢复。
外形特征:雄性噪薮鸟长约23厘米,体重50至60克,雌鸟稍小,约19.5厘米,重34克。具有短圆翅和长渐尖尾。雄鸟上身呈中褐色,头部有细密的深色虫蚀状条纹,背部和两侧有更宽的条纹,延伸至尾巴。翅膀上的条纹较淡(变异较大)。下颌白色或浅黄色,喉部中央有一条宽大的黑色带,有时从下巴中央延伸到上胸部,由非常宽的白色颊纹边界。胸侧呈暗灰色,腹部浅黄褐色,两肋肉桂色,有深色条纹,向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腹腔区域深红褐色。雌鸟明显较小,没有黑喉带,下颌奶油色,一般下方更黄,向后渐变为红褐色。幼鸟颜色较为一致,呈深红褐色,后部偏灰。
鸣叫特征:雄鸟的叫声多样而响亮,包括一系列尖锐、清晰、悦耳的音符,这是最容易区分其与西刺莺的方式。
生活习性:栖息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和近沿海地区的密集灌木丛和低森林的灌木下层,偏好有深沟壑、沼泽、水道和山丘侧边的茂密灌木丛,常围绕岩石露头。通常出现在超过十年未燃烧的地点,有时甚至超过一个世纪。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海拔500米。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蚂蚁、甲虫、蜘蛛、直翅目昆虫和多种幼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小蛙、蜥蜴和壁虎。主要在地面的深叶堆中觅食,也在腐朽的木头和碎片中寻找食物,以及在下层植被的茎叶间。用喙探入裂缝和叶子下,抬起叶子寻找猎物,依赖于从落叶和碎片中冲出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10月,主要在南半球冬季,大多数蛋在6月产下。雄鸟可能为多配偶制,不参与筑巢、孵化和抚育幼鸟,占据大约5公顷的永久领地。巢为穹顶形状,高度约18厘米,宽度12.5厘米,深度14厘米,侧面入口,由草类构建,内部紧密绑定,外部较松散,墙壁和地板厚度可达5厘米,底部一半的巢室衬有类似纸板的木质纤维材料,通常位于离地约80厘米的高度,隐藏在草丛或碎片中。每窝产1枚蛋,孵化期5至6周,雏鸟孵化后初期每次喂食后都会被母鸟孵化,白天的孵化大约在10天后停止,但在夜间持续至离巢前,雏鸟随着成长会食用相对较大的食物,包括小型脊椎动物,母鸟直接从雏鸟的泄殖腔移除粪便袋;离巢期为3至4周;离开巢穴后,幼鸟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仍靠近母亲。
区别辨识:最容易通过叫声与西刺莺相区别。雄鸟的喉咙有明显的黑色标记,而雌鸟则无,这有助于识别性别差异。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和近沿海地区,具体范围从Two Peoples Bay至Cheyne Beach,包括Warroona附近的Darling Range南部。物种在多个地点进行了再引入,包括Bald Island等地。
其他:在过去的50年中,尽管实施了包括再引入在内的多种保护干预措施,但其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主要威胁包括森林火灾、外来物种捕食、栖息地退化、土壤真菌、气候变化和遗传多样性缺乏。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噪薮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噪薮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