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舰海燕(英文名:White-bellied Storm Petrel,学名:Fregetta grallaria),是鹱形目洋海燕科舰海燕属的鸟类。以黑色上部和白色腹部及臀部为显著特征,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繁殖地分散于多个岛屿群,包括澳大利亚东侧的Lord Howe岛、新西兰东北的Kermadec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的Austral群岛、智利东南的Juan Fernandez群岛以及圣赫勒拿的Tristan da Cunha群岛。
外形特征:白腹舰海燕体型小至中等,长度约18至22厘米,翼展46至48厘米,体重45至65克。近黑色的鸟,具有方形尾巴,尾端之外通常不伸出趾爪,上尾覆羽、腹部和中央翼下覆羽为白色。上部除鲜明对比的宽白色尾上覆羽带外几乎全黑,上翼覆羽略呈褐色,大覆羽具淡色尖端形成窄翼斑,飞羽和尾部更黑,仅在侧尾羽基部有白色。刚换羽时,肩、背和肩羽显现出细窄的白色边缘,使上部呈现精细的鳞片状图案。翼下覆羽黑色,仅大覆羽和中覆羽形成中央翼上的大面积白色板块,外侧初级覆羽通常大部分暗色;颈部、上胸和尾下覆羽为深褐色,其余下部白色,与中央翼下的白色板块和上尾覆羽相连;虹膜深棕色;喙、腿和脚均为黑色。暗色型个体在上尾覆羽和翼下覆羽上有所不同,分别为深褐黑色和暗褐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在大多数测量中平均略大,特别是在leucogaster亚种中(例如平均翼长179毫米对162毫米)。幼鸟与成鸟外观相同。不同亚种在体型和颜色上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白腹舰海燕在海上通常是沉默的,但在陆地上时会发出类似同属其他物种的叫声,包括持续的哨音颤音("pee-pee-pee-pee..."重复多达20次)和在威胁或警报时的刺耳叫声。
生活习性:白腹舰海燕主要栖息于开放海域,极少接近陆地,除非是在繁殖季节接近繁殖地。它们在高盐度的热带水域活动,繁殖于远离大陆的岛屿或岩堆中,有时高达海拔450米。它们的飞行模式类似于同属物种,但可能更加多样和不规则,有时带有更多滑翔,蹦跳飞行时看起来略微头重脚轻。它们在繁殖季节后似乎向北迁移至较低纬度,但具体迁徙模式尚不清楚。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夏季后期,筑巢于岩石裂缝或浅洞穴中,有时在平地或斜坡上,偶尔在悬垂的草下,而不是土壤中,巢穴用附近的植被衬垫。繁殖发生在晚夏和早秋,1月到3月间开始产卵,4月中旬至5月间观察到幼鸟离巢。平均一窝仅产一枚淡奶油色带轻微粉色斑点的大端蛋,大小约为36.3mm×26.4mm,重量13.2至14.2克。
区别辨识:白腹舰海燕通过其独特的上尾覆羽白色带和全部白色的腹部及大部分中央翼下覆羽与同属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它与黑腹舰海燕在分布上有局部重叠,但后者完全白色腹部的例子在西南太平洋相对较少。此外,白腹舰海燕的腿较短,飞行时趾爪最多仅略超出尾尖,而头部覆盖范围较小,仅达到中胸或上胸。在大西洋,该物种的翼下黑色边缘比黑腹舰海燕窄。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分布在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岛屿,包括印度洋南部岛屿、澳大利亚东侧的Lord Howe岛、新西兰东北的Kermadec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的Rapa岛(Austral群岛)、智利东部的San Felix和San Ambrosio岛(复活节群岛)以及Juan Fernandez群岛(智利中部西侧)。非繁殖期间分布于赤道与亚热带收敛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海域。
其他:白腹舰海燕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入侵物种如猫和鼠类的捕食,尤其是这些物种通过捕鱼和船只活动引入到繁殖岛屿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其繁殖成功和食物分布,增加物种的脆弱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腹舰海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