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海燕(英文名:White-faced Storm Petrel,学名:Pelagodroma marina),是鹱形目洋海燕科白脸海燕属的鸟类。小型海鸟。拥有独特的白色脸部和黑色眼罩,以及灰褐色背部,翅膀带有黑色飞羽,腹部洁白,易于在海上识别。繁殖于偏远岛屿,包括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北极大西洋的几个岛屿。
外形特征:白脸海燕体型中等,长18-21厘米,翼展38-45厘米,体重40-68克。头部呈暗褐色,面部为白色,有一黑色眼罩。上身灰褐色,翼覆羽有较淡的尖端形成狭窄的白色条纹,尾部黑色,下体白色,颈侧有宽幅的棕色带。腿长,飞行时明显超出尾部,脚蹼黄白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可能在翼和尾测量上稍大。幼鸟与成鸟类似,但上体羽毛边缘更宽,颜色可能偏灰或棕色。
鸣叫特征:在巢穴附近发出哀伤的“woooo”或“ooo-aaa-ooo”声,通常在飞行和海上保持沉默,但在喂食时偶尔能听到微弱的吱吱声。
生活习性:白脸海燕主要生活在海洋和远洋环境中,远离陆地,除非在繁殖季节。它们在孤立的岛屿上繁殖,偏好平坦沙地或低草植被地带,也见于岩石区和斜坡。其饮食以浮游甲壳类动物为主,辅以一些鱿鱼和至少三种海跳蚤。夜间活动频繁,白天在空中觅食,通过拍打水面和潜水捕捉食物。在繁殖岛屿上,它们会避开明亮的月夜。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春季到夏季,筑巢于30-120厘米长的洞穴中,通常位于软土下,洞穴内部以干植物材料铺垫。每窝产一枚白色带斑点的蛋,由双亲轮流孵化约38-59天。雏鸟出生时覆盖着灰色绒毛,孵化后前2-4天由父母照料,之后逐渐独立。50-70天后离巢,体重可达54克,高峰期体重约为90克。
区别辨识:与其他北极大西洋海燕相比,白脸海燕具有明显的白色脸部和黑色眼罩,以及灰褐色背部和白色腹部。幼鸟和成鸟的区别在于上体羽毛边缘更宽,颜色可能偏灰或棕色。不同亚种之间存在大小、颜色和比例上的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戈夫岛、萨尔瓦热群岛、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岛屿。非繁殖期分布广泛,可见于亚热带北、南大西洋,印度洋西北部至塞舌尔群岛,以及太平洋东南部海域。
其他:白脸海燕对人类干扰非常敏感,曾遭受渔民的局部捕猎,同时面临引入的捕食者的威胁,如老鼠、猫、蛇等。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脸海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