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伞鸟

Swallow-tailed Cotinga Phibalura flavirostris

燕尾伞鸟(英文名:Swallow-tailed Cotinga,学名:Phibalura flavirostris),是雀形目伞鸟科燕尾伞鸟属的鸟类。是燕尾伞鸟属的唯一成员。该鸟种拥有极长的深叉尾,雄鸟头黑、背呈绿黑白斑驳,喉橙黄;雌鸟色泽暗淡而尾较短。燕尾伞鸟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巴西东南部、东巴拉圭和东北阿根廷的大西洋森林,玻利维亚亚种见于玻利维亚拉巴斯省阿波洛附近。二者因栖息地丧失均受威胁,玻利维亚亚种被IUCN列为濒危。

外形特征:全长21–23.5厘米,雄鸟尾长106–125 毫米,雌鸟尾长96–104 毫米。雄鸟头黑色带暗红后冠,背橄榄绿具黑色斑点,翼与尾蓝黑色,喉黄色呈刷状,胸白具黑条,腹白泛黄并具黑鳞斑;尾深叉、外羽向外弯曲。雌鸟似雄但色暗,翼多橄榄色,尾叉较浅。幼鸟黑区褐暗,胸腹横斑粗重,喉羽具黑斑,翼尾羽缘绿色。玻利维亚亚种雄鸟尾更长,喉黄色减少,后腹黑横斑较窄,脚更橙,虹膜芥黄色,雌雄差异较小。

鸣叫特征:指名亚种极少鸣叫,记录到高而喉音的哨声“gut gut”及轻微金属声的“pik”。玻利维亚亚种叫声活跃,常见粗糙弱音间隔约1秒,平均每分钟可达80次,另有重复旋律的鸣唱,持续2分钟以上,是区分两亚种的重要依据。

生活习性:指名亚种栖息于大西洋森林边缘、半落叶林、林窗、花园及山地草原,海拔0–2000 米;玻利维亚亚种限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麓1300–2040 m的半湿润开阔林及山地稀树草原。前者在巴西东南部呈部分迁徙:9月末至3月在南部繁殖,冬季北移;后者为留鸟。两者均以果实为主食,兼食昆虫。觅食高度多在林冠及上层,偶降至1–2 米;玻利维亚亚种平均觅食高5.4 米,果食多在午后,昆虫在晨昏。指名亚种常集冬季大群15–22只,玻利维亚亚种多为成对或小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玻利维亚亚种9–3月,指名亚种10–翌年1月。巢为浅杯状,由地衣及细枝构成,置于树叉或水平粗枝上,距地1.4–18 米,偶筑于岩隙。每窝2–3枚卵,卵淡绿或淡蓝具红褐斑;孵化期17–19天,雌雄共孵,雄鸟夜间离巢。育雏期25–30天,双亲共同喂养。巢成功率低,主要因捕食及暴雨。

区别辨识:燕尾伞鸟以极长深叉尾、短三角嘴及长尖翼在伞鸟科中极具特色,飞行亦易辨识。与体型更小、尾短的燕嘴唐纳雀雌鸟及幼雄仅略似,但后者尾无深叉。巴西东南部易与冠食果伞鸟黑头食果伞鸟混淆,然其黄白腹并密黑横斑为重要鉴别特征;玻利维亚个体亦可能与Pipreola属食果伞鸟混看,但尾叉及腹斑可区分。

保护现状:指名亚种 IUCN: NT(近危);阿根廷列为易危,巴西圣保罗及埃斯皮里图桑托州亦列为易危。玻利维亚亚种 IUCN: EN(濒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分布于巴西东南部(巴伊亚中部至南里奥格兰德州)、东巴拉圭及阿根廷米西奥内斯省;玻利维亚亚种仅限玻利维亚拉巴斯省阿波洛附近。非繁殖区:指名亚种冬季北迁至巴西中部及沿海岛屿,巴拉圭及阿根廷记录均为冬候鸟。

其他:燕尾伞鸟属长期被视为单型属,基因研究确认其隶属伞鸟科;玻利维亚亚种因形态、鸣声及行为差异曾被提议提升为独立种,但首例基因研究未发现分子差异。该属与安第斯伞鸟属(Ampelion、Doliornis)构成姐妹群,提示大西洋森林与安第斯之间历史扩散或趋同演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燕尾伞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燕尾伞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